吐蕃萨斯迦人八思巴,为何能成为元朝第一位帝师?

2020-11-12 17:42:08 作者: 吐蕃萨斯迦人

作者:陈二虎

(八思巴,忽必烈)

一、海云法师对忽必烈的启发

元世祖忽必烈接触佛教始于山西岚谷宁远(今山西五寨北)人海云和尚。

公元1242年,忽必烈慕名召海云法师到漠北询问佛法的事。

忽必烈问:“佛法中有安天下之法否?”

海云回答:“包含法界,子育四生,其事大备于佛法境中!”

忽必烈又问:“三教(僧、道、儒)何教为尊?何法最胜?何人为上?”

海云答曰:“诸圣之中,吾佛最胜。诸法之中,佛法最真。居人之中,唯僧无诈。故三教中佛教居其上。”

忽必烈听了,十分信服,要留海云在漠北,海云辞归,留下了后来大名鼎鼎的刘秉忠。

而令忽必烈皈依佛门,崇尚藏传佛教,是一个叫巴思八的喇嘛。

(忽必烈)

八思巴是藏传佛教萨迦派首领萨迦班智达的侄子,原名罗追坚赞,后改八思巴,其意“圣者”之意。

八思巴比忽必烈小二十岁,自幼聪明,三岁能诵莲华经,八岁能讲佛本生经,所以信徒们尊称为八思巴(圣者),十岁时出家拉萨大昭寺。

公元1246年,八思巴随伯父萨迦班智达到凉州,谒见窝阔台汗的儿子阔端大王。

公元1253年,忽必烈远征大理,途经六盘山,闻萨迦班智达之名,派人去凉州迎请,萨迦班智达以年老多病辞谢,派了侄子八思巴随阔端儿子蒙哥都来六盘山与忽必烈会面。

忽必烈一见便喜欢上这位年轻喇嘛,让八思巴留在身边。

随着交流,忽必烈为八思巴的博学广识所折服,倍加信任。

二、八思巴创制八思巴蒙古文

公元1254年,忽必烈与妻子察必及其子女开始以宗教礼节礼拜八思巴,表示皈依藏传佛教,尊八思巴为上师。《佛祖历代通载》中记载:“世祖皇帝潜龙时,出征西国,好生,迷径遇僧,开途受记。由是光宅天下,统御万邦,大弘密乘,尊隆三宝”。

忽必烈曾主持了一次佛教与道教的“斗法”辩论,八思巴凭借渊博的学问与口才,与佛教喇嘛们力压道士们,这让忽必烈对八思巴及其喇嘛教更加崇信。

忽必烈登上蒙古大汗宝座,立刻尊八思巴为国师,“授玉印,任中原法主,统天下教门”,也就是说藏传佛教(喇嘛教)凌驾于所有佛教之上。

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又加封八思巴为“普天之下,大地之上,西天佛子,化身佛陀,创制文字,护持国政,精通五明班智达八思巴帝师”。

这其中的“创制文字”就是指八思巴奉忽必烈之命,创制了蒙古新字,俗称八思巴字。

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帝国,是塔塔统阿以畏兀儿字书写的畏兀儿体蒙古文,忽必烈对畏兀儿体蒙古文不是很满意,就令八思巴创制一种新蒙文。

八思巴参照藏文设计出四十一个拼音字母,主要用谐声为宗,藉“韵关之法”和“语韵之法”,汇成新蒙古语千余条(可以音译汉文、波斯文等其他文字),比畏兀儿蒙古文更具备拼音准确的优点,在当时,确实对元朝多民族统一来解决“顺言达事”和语言交流起到便利作用。

八思巴字于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颁行天下,忽必烈大力推广八思巴文,“凡有玺玉者,并用蒙古新字”。

设立诸路蒙古字学,专门教蒙古新字,各衙门都让懂八思巴字的人充当必阇赤(翻译),平定南宋后,又大力把蒙古字学推广到江南地区,同时各处文书必须广泛使用八思巴字。

八思巴字的创制与推广,是忽必烈对文化的一大建树,八思巴是这一新文字的具体创制者。

三、忽必烈接受灌顶

八思巴还为忽必烈与察必皇后举行了灌顶(也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醍醐灌顶)的神秘宗教仪式。灌顶,是密宗(包括藏传佛教)所独有的形式,凡是皈依佛门者,须由师父以水灌洒头顶,藏教萨迦派的灌顶又称吉祥金刚喜灌顶。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