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5月至12月是我市手足口病的主要流行季节,这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专挑幼儿园、学校等孩子们聚集的场所“兴风作浪”。
根据手足口病流行规律,4月起手足口病病例数将逐步上升,5-8月出现第一个流行高峰,部分年份的10-12月还将出现一个次高峰。
儿童手足口病到底是怎么回事?
有没有预防的方法?
家长们,别急,
干货全在这儿啦!
马上往下看~
什么是手足口病呢?
手足口病是由CV-A16、CV-A6、EV-A71等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5岁及以下儿童是手足口病的高发易感人群;主要经胃肠道(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等)传播,亦可因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粘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传播,传染性强。
成年人也可能感染肠道病毒
成人感染后大多没有明显症状,但仍具有传染性。因此家中经常照看孩子的成员需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将肠道病毒传染给儿童。
如何有效预防?
接种疫苗,提前预防
对于5岁及以下的小朋友,可以考虑接种疫苗。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有很多种,但引起重症和死亡的主要是EV-A71病毒。目前我国已研制出预防EV-A71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疫苗。家长可根据孩子的身体情况和需要选择是否接种EV-A71疫苗。
哪些人可以接种EV-A71疫苗?
疫苗接种对象为6月龄-5岁的儿童。
温馨提示
EV-A71疫苗属二类疫苗,接种需遵从“知情、自愿、自费”原则;接种前应先预约登记,并按相关规定由接种对象监护人签署疫苗接种知情同意书;接种疫苗后,要求接种对象在接种单位留观30分钟。
及时就医,避免交叉感染
家长应做好儿童手足口病的预防,了解手足口病相关知识,在发现相关症状时及时带孩子就诊。
由于3岁以下儿童相对更容易发展为重症病例,因此特别提示:3岁以下的儿童出现高热不退、精神差、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呼吸增快、减慢或节律不整、出冷汗、四肢发凉、皮肤花纹,心率增快等症状时,应及时再次带孩子到正规医疗机构就医。
居家治疗的患儿,要避免与其他儿童,尤其是其他更小年龄组儿童的接触,减少交叉感染。
患儿家长应加强患儿的护理
目前手足口病没有特效药,抗生素无效,主要治疗方式为对症治疗,大部分患儿能自愈。
家长们在照顾患儿时应重点做好以下几点:
饮食——清淡为宜
由于口腔疱疹,宝宝可能拒食,可以多喝温开水,吃清淡、易消化的粥或面食等,不吃刺激性食物。
发热——勤测体温
可采用物理方法或药物降温。
口腔——保持清洁
常漱口,饭前饭后用淡盐水漱口,对于不会漱口的宝宝,可以用棉签蘸淡盐水轻轻清洁口腔。
皮疹——防止抓挠
患儿衣物应选择舒适、柔软的面料,勤剪指甲防止患儿抓破皮疹。
消毒通风——蒸煮、日晒加氯漂
酒精对手足口病毒无效,患儿用过的东西如衣服、毛巾、餐具、玩具等可用开水烫洗或阳光暴晒,也可使用含氯消毒剂消毒,房间要定期开窗通风。
手足口病传染性强,得病的患儿不要去幼儿园或学校上课,症状完全消失后7天才可以复课。
温馨提示
近期我市将进入手足口病高发期,建议全市托幼机构严格落实晨午检制度,做好缺勤登记,加强玩具、卫生用品、餐具及活动场所物体表面消毒。
来源: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蔡奇主持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北京防灾减灾活动参观地图出炉电子驾照试点、驾考科目二减项……12项交管改革新措施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