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松江区消防救援支队联合公安、安监和居委等部门成立检查组,深入某居民小区,对电动自行车停放楼道、充电以及飞线充电等违法行为进行集中整治。资料照片
5月10日19时34分,成都市成华区丛树家园小区,一辆刚推进电梯的电动自行车突然爆燃,共造成5人受伤,包括4名成年人和1名婴儿。
事发现场的监控视频让人触目惊心,也再次为人们敲响了安全警钟。仅在上海,从去年到今年4月,就已发生电动自行车火灾事故546起,共造成20人死亡,19人受伤。其中,大部分火灾由违规充电、电池短路等原因引发。
今年5月1日起实施的《上海市非机动车安全管理条例》明确,禁止电动自行车在建筑物首层门厅、共用走道、楼梯间、楼道等共用部位,以及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消防车通道及其两侧影响通行的区域、人员密集场所的室内区域停放、充电。
市民对电动自行车充电安全的规定了解吗?在推进集中充电设施改造的背景下,乱充电现象有改进吗?安全充电还存在哪些难点?记者就此采访了部分骑车市民。
骑车市民
乱充电现象减少,集中充电设施增多
“这也太吓人了。”看到成都电梯电瓶车火灾的视频,市民吴女士颇感震惊,“就乘电梯那么几秒钟的事情,可以发生那么大的险情?”
自己住的小区有没有这种隐患?“这倒不是很担心。”吴女士告诉记者,自己所住的虹口区某小区,地下车库早早装有充电装置,为电瓶车提供了集中充电和停放的空间,物业管理人员也会定期更换充电设备。这样一来,违规停放充电的现象自然就减少了。
自从今年5月1日《上海市非机动车安全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后,不少市民和吴女士一样,感受到了身边的新气象。最近,市民李先生已经习惯把电瓶车停在小区停车场里。据他观察,“过去把车推到楼道里充电的现象,现在少了”。
静安寺附近的申田大楼是一个老式小区。尽管空地面积很小,小区仍在寸土寸金的楼栋旁开辟出了一间车棚。走进车棚,只见数十辆电瓶车在过道两边整齐停放,有的正在充电。每个车位都有对应的插座,灭火器、消火栓等消防器材一应俱全。
申田大楼保安回忆,自从有了这一电瓶车专用停车棚,“大家都很自觉地把车停在车棚里。”以前,他每每苦口婆心地劝阻居民运车上楼,效果却不佳。释放停车空间、配备充电装置,加上最近的《条例》实施,这一系列措施既让居民树立起安全意识,也正从根本上消减小区内电瓶车停放和充电的乱象。
《条例》实施10多天,逐渐深入人心。当被问起是否了解“史上最严非机动车管理条例”时,多位市民能随口说出答案。在他们看来,不在楼道、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等区域停车充电,是人人应当遵守的规则。
“这两年看了太多凶险的事故,大家从思想上有了一种警觉。”外卖骑手小陈对记者表示,站长每天都会强调要注意充电安全等事宜,骑手们的安全意识确实提升了,“安全用车是每个人的责任,也是对自己负责”。
消防实验
电瓶车起火4分钟,室温高达610℃
电动自行车火灾到底有多大“威力”?此前,记者曾随访金山消防部门举行的电动自行车起火实验,现场目睹了电瓶车起火后产生的巨大危害。
实验在一处一层的废弃农房内进行。屋内布置了柜子、床板等家具,三只小白鼠被置于接近天花板的一角,模拟人在火灾中的情景。靠近门口位置,放置有两辆常见的废旧电动自行车,含约15斤的塑料元件。消防人员取出其中一辆电动自行车的电瓶,人为模拟电瓶短路的情况。
“啪”一声,电线短路,火花四溅,灰色的烟气随即升腾而起。1分钟左右,火势迅速增大,电动自行车发出一声巨大的爆燃声,整辆电动自行车已经被完全燃烧,并殃及到停靠在边上的另一辆电动自行车。2分钟左右,电动自行车的塑料外壳逐渐开始融缩。临近4分钟时,熊熊的烈火如加置了鼓风机般燃烧,大量黑烟伴随着火势从窗口不断涌出。
现场实时监控数据显示:电动自行车燃烧30秒后,室内温度达到了134℃,电动自行车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浓度为9ppm;燃烧到100秒时,室内温度就达到了320℃,一氧化碳浓度超过100ppm,已超出检测仪器的限值;燃烧240秒后,室内温度达到了610℃,现场烟气温度接近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