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多名萌娃角逐戏曲大舞台

2021-05-17 09:21:00 作者: 300多名萌

从“反对”到“支持” 戏曲逐渐被家长们认同

记者了解到,作为全省第一家被授予“江西少儿戏曲传承基地”称号的学校,南昌红谷滩区的凤凰学校开展了10余年的戏曲进校园活动。“我们通过开展京剧进校园实践活动,加强老师及学生对国粹的认识,强化传统文化素养的通识教育。”凤凰学校副校长严怡称,学校进行国粹专课的开展,推广全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有助于形成文化传承及文化升华的兴趣教育;搭建京剧社团平台,帮助有潜质的孩子朝着专业方向发展,“培养广大少年儿童对传统艺术的兴趣与爱好。”

传承戏曲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起初我们搭建京剧社团许多家长都不太支持,后来我们斩获了不少大奖,名声逐渐打响后,家长们就开始鼓励孩子进京剧社团,学习传统文化了。”严怡称,家长看到孩子扮上京剧扮相,站在舞台上一亮相开嗓,便被传统戏剧深深吸引,拿起手机记录下孩子的高光时刻。

参赛小选手累计达2000余人次

今年的戏曲小梅花大赛中,有来自全省各地的约50所学校、300余位小朋友34个表演节目参赛。由南昌青蓝京剧社选送的陶妙颖、彭渤等获个人表演一等奖,赣州代表队选送的《育苗娃娃夸赣州》荣获集体一等奖。

据了解,自2017年起,江西省戏曲小梅花大赛每年举办一届。五年期间,先后有来自省内8个地市、4个基地和40多所中小学校2000多人次的小选手参加大赛。其中,有30人次通过选拔推荐,获得“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荣誉,还有10个集体节目获得“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展演”“最佳集体节目”奖。

“江西省戏曲小梅花大赛见证了我省少儿戏曲的发展,对促进我省戏曲艺术的发展和传承具有深远意义。”作为比赛评委,国家一级演员、江西省非遗中心保护中心党支部书记万玲媛说道,如今大赛的表演内容越来越丰富,涉及京剧、赣剧、赣南采茶戏、青阳腔等,对非遗文化的传承起到了推动性作用。

在内容上对传统戏曲推陈出新

戏曲小梅花大赛是少儿戏曲展示的一个窗口,透过这扇窗户能了解到江西少儿戏曲的发展。记者从江西省戏剧家协会获悉,我省共有24类本土剧种,体现了我省戏曲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如何把我们老祖宗留下的瑰宝发扬光大?是当下一大棘手的难题。

戏曲是“角儿的艺术”,其传承和发展的核心是人才,人才哪里来?为培养更多优秀的好苗子,增添少儿对于传统戏曲的文化自信,日前,省戏剧家协会授予赣州育苗幼儿学校“江西少儿戏曲传承基地”称号。加上此前的南昌市红谷滩区的凤凰学校、南昌市东湖区的青蓝京剧社和南昌市东湖区的青桥学校,至此,我省共有4个少儿戏曲传承基地。

除了“江西少儿戏曲传承基地”,就我省而言,少儿进行戏曲学习主要通过学校、非遗传承基地、社团、文化馆等,但当下的难题不在于缺少学习戏曲的地方,而在于招生难、教学难。

“少儿戏曲培训是一个冷门的艺术专业,相信很多小朋友都不会想到要学唱戏,家长们一般都会根据大趋势来选择美术、音乐、舞蹈之类的培训。”在采访过程中,不少从事戏曲教育的老师向记者表达了类似担忧。

如何让我们的戏曲更加吸引少儿学习呢?“我们有些地方戏曲过于刻板程式化,许多戏不太适合少儿学习,应该保留程式化精髓内容,在此基础上创新,把戏曲的形式拓宽。”国家一级演员、原赣州市文化局副局长曾庆池说,地方戏曲可以与现代戏相融合,通过多种途径让老百姓接受,在内容上推陈出新,增强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