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多名萌娃角逐戏曲大舞台

2021-05-17 09:21:00 作者: 300多名萌

京剧《四郎探母——巡营》

青阳腔《连环计——貂蝉拜月》

采茶戏《育苗娃娃夸赣州》

5月15日,由江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江西省戏剧家协会主办,赣州市育苗幼儿学校承办,江西省京剧团协办的“育苗杯”第五届江西省少儿戏曲小梅花大赛在赣州艺术剧院举行,来自全省各地的约50所学校、300多名小朋友参赛,上演一出少儿戏曲的饕餮盛宴。据了解,我省共有24类本土剧种,近年来,全省少儿戏曲活动逐渐增多,各地剧种通过哪些方式传播发展传统戏曲?如何培养更多的戏曲“好苗子”?对此,晨报记者带您一探究竟。

把地方戏曲融入游戏生活当中

“三山五岭八镜台,十个铜钱买得来。”随着一声响亮的赣南客家话,赣南采茶戏《育苗娃娃夸赣州》拉开序幕,一个个穿着采茶戏服的“萌娃”走上舞台,他们脸上画着各式妆容,洋溢着天真烂漫的笑容,扎着活泼灵动的辫子,流利的动作伴随着丰富的表情,20多名小朋友的精彩表演引得台下掌声不断,大家都被台上的“活宝”逗得笑开了怀。

台上的小朋友化身为小导游,嘴里唱着赣州各地特色景区,“往左看,章江连贡江,波光粼粼水浪滚滚来啊滚滚来!往右看,一座是古浮桥,就像一条长长的巨龙水上摆,实在是有气派啊有气派!”小演员们流利地唱出各大景区的名字。在娃娃们的表演中,现场的观众走进赣州城,感受这古色古香、古风古貌的宋城文化。

这部戏的台词是一大亮点,其中大量的景区名称,娃娃该如何流利地演唱出来?

“孩子比我们想象中聪明得多,3到6岁是孩子语言发展的敏感期,这段时间给孩子正确的指引,他们便会发挥自主性创新地去模仿动作和学习语言。”赣州育苗幼儿学校校长王雅琼举例道,孩子们利用自己画图描绘景点的方法来记忆歌词,唱到“马扎巷”时他们便画上小马。

赣南采茶戏是赣州育苗幼儿学校的一大特色教学,学校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每个班开展采茶戏教学,让孩子学习采茶操、采茶游戏、采茶童谣等,把地方戏曲融入游戏生活当中。

在赣南采茶戏的学习过程中,孩子们不光是学舞、学说,还能自主创编动作,和同伴进行合作表演,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锻炼。

“采茶戏很有意思,觉得采茶戏里面的歌词和衬词很好听,还有很好看的动作。”小演员游可馨开心地说。而对于学校而言,把赣南采茶戏带进课堂,有利于将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赣南采茶戏就是有代表性的地方戏,作为赣州人,我们有这个责任把我们好的文化进行推广和传播。”王雅琼说。

戏曲进校园 让更多学生接触戏曲瑰宝

除了集体节目,在比赛过程中,还有许多的戏曲个人秀表演同样令人眼前一亮。

现场,一曲婉转柔美的青阳腔《连环计——貂蝉拜月》把观众带进诗意柔情的戏曲世界中,戏中身着一袭粉衣的“貂蝉”舞动着手中的水袖,对着一轮明月缓缓地低吟浅唱中心的念想。

扮演“貂蝉”的演员是来自九江市湖口县付垅中心小学的五年级学生孙艺雪,从去年开始,她就跟随老师学习青阳腔,说起会唱的选段,小姑娘举止投足间都是戏。“孙艺雪学戏很有灵性,比较有这方面的天赋。”碰到一个好苗子,付垅乡青阳腔剧团团长、校外辅导老师饶江钗兴奋不已。

湖口县青阳腔是中国古典戏曲的活化石,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悠久历史,口口相承经历绵长岁月。作为地方性的小剧种,近年来愿意学习青阳腔的年轻人越来越少,青阳腔面临着失传的危机。

“在付垅乡青阳腔剧团内,均为年龄较大的老演员,我们就只能从娃娃抓起,让他们继续传承传统文化,青阳腔的未来就靠这群娃娃了。”饶江钗称。

为更好地传承地方戏曲,湖口县付垅中心小学从2017年开始把青阳腔引进校园,让更多的学生接触传承湖口县的瑰宝文化。“作为地方性小剧种,能有机会参加省级比赛,有助于让让青阳腔走出去。”该学校音乐老师祝悦说。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