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1073名“尼它”们回家的寻亲力量

2021-07-28 17:52:26 作者: 帮助1073

河北省衡水市第七人民医院八楼活动室墙上的心愿贴。记者潘巧/摄

记者|潘巧

责编|王蓉

正文共4311个字,预计阅读需13分钟▼

河北省衡水市第七人民医院(以下简称“衡水七院”)八楼活动室的墙上有一个便利贴围成的“心愿墙”,这些变黑、卷边,看似有些年头的便利贴上,歪歪扭扭地写着回家的心愿——“想你了”“想回家”“想爸爸妈妈”“想家人团聚”……

写下这些心愿的人叫小棉、海民189、顺花、太阳宫……是北京市民政局托养在这里的部分长期滞留人员,他们大多患有精神、智力障碍,滞留在北京的时间至少超过3个月,最长超过18年。帮这些长期滞留人员找家,是北京市接济救助管理事务中心“寻亲专班”的主要工作。自2018年以来,已有1073名长期滞留人员寻亲成功,目前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

1073人的回家之路,不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工作。以北京市接济救助管理事务中心“寻亲专班”为主导,衡水七院的医护人员,湖南、安徽、河北等地的爱心民警,救助机构均参与其中,不断完成一场又一场“寻亲接力”。

尼它,回家

7月22日上午将近7点,拉木才让乘坐的T176列车本该到达石家庄北站,但受天气影响,列车已晚点接近两个半小时。

拉木才让是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益哇镇中心小学的老师,这次从家乡迭部县卡坝乡到衡水七院,是要带没出过远门的叔叔道杰日青、仁青以及姑姑冷木草,接走失17年的叔叔尼它回家。

但此行充满波折。一行四人头一天早上七点多就从卡坝乡出发,到县城坐汽车前往哈达铺火车站后转车到兰州,再从兰州坐火车到石家庄,然后转车到衡水。原定约24小时的路程,硬是走了28个小时。

28个小时,显然与尼它离家的日子无法比拟。

2004年9月,24岁的藏族青年尼它离家后再也没有回来,一家人找了很多年,渐渐有些“死心了”“以为他不在了”。

尼它走失的时候,拉木才让16岁,叔侄俩的年龄相差8岁。在拉木才让的记忆里,叔叔虽然不爱说话,但很喜欢他,常把身上的零钱塞给他花。

今年7月9日下午,拉木才让接到妹妹的电话,得知叔叔尼它找到了,他觉得像在做梦。

在“尼它回家群”里,列车晚点的消息也揪着每个人的心。好在尼它不用跟着着急,对于家人的到来一无所知的他,当天和往常一样按部就班地生活。

衡水七院院长助理、副主任护师张士巧说,尼它患有精神障碍,虽然经过两年多的康复治疗,情况已趋于稳定,但为了避免他受到刺激,也为了防止发生其他意外,“不到最后一刻也不敢跟他说”。

认亲工作虽然是瞒着尼它进行的,但该给尼它返家准备的东西一样没落下。考虑到尼它回家的路途较远,每天必吃的药物,平常负责照顾尼它的护士王丽备了两天的分量。担心尼它没有回家穿的便服,北京市接济救助管理事务中心督导检查科工作人员曲瑞特地从北京给尼它带来衣服和鞋袜。尼它返家后的生活也被考虑在内,北京市民政局提前拟好给当地政府的介绍信,方便尼它返家后恢复户籍并纳入当地救助体系。

当天11时48分,双方团聚。17年后的今天,尼它从24岁的小伙变成41岁的中年人,“变化有点大”,但不管是远看还是近看,尼它和他们都是一家人的长像:细溜高挑的身材,高鼻梁、高颧骨……一家人围上前抱着尼它哭,道杰日青和仁青还用额头抵尼它的额头和眉心。拉木才让说,这是藏族同胞表达思念和亲昵的方式。

拼凑出家的方向

一个月前,尼它还不叫“尼它”,他有一个叫了两年半的名字,“西红门”。

北京市大兴区西红门是两年半前尼它被救助的地方。2019年元旦,西红门派出所民警发现“语无伦次、无法沟通”的尼它,将他送到北京市昌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救治,同年4月11日转入衡水七院康复治疗。

北京市接济救助管理事务中心主任赵书阁介绍,北京市民政部门每年救助的流浪乞讨人员有2万余人,其中精神障碍患者3000余人。因为精神、智力障碍或聋哑等原因,每年大约有120人因无法查明身份滞留在北京。自2003年到2017年底已有2100人。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