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 翁杰
浙江嘉兴乍浦港进出口集装箱堆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图
观察上半年的浙江经济,有一新现象令人寻味。
一边,外贸工厂手持数以万亿计的国际订单;另一边,他们仍目光向内,组团队、创品牌,专门为国内市场开发新品。
在“十四五”开局之年,浙江作出新布局:一手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一手强化供需两端、同向发力扩内需,努力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
因此,外贸企业坚持“两条腿”走路的背后,是外向型经济大省浙江内外贸并重加速转型。在新发展格局下,浙江眼光既向外、也向内。
疫情持续影响,全球产业链尚未完全复苏,上半年大量外贸订单继续涌向中国。1至6月,浙江进出口总额1.92万亿元,总额首次跻身全国前三。形势虽好,浙江依然主动谋变,调产品结构、拓多元市场、试水外贸新业态。上半年,浙江对主要市场出口均大幅增长,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同比增长45.2%。
一个数据颇为亮眼:今年上半年浙江全省活跃出口网店增长约4万家。这背后是浙江围绕外贸新业态产业链的加快布局。今年3月,嘉兴跨境电商监管中心在秀洲区正式启用,每天最大可处理30万单的货物量,给当地跨境电商企业带去“一站式”仓储、通关等服务。今年前5月,秀洲区货物出口同比增长36.5%。
立足国内超大市场,浙江搭平台聚能量,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今年6月,浙江高规格举办第二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吸引两万多名采购商客商前来,共享中国向中东欧国家承诺的“5年进口1700亿美元”的大蛋糕。与之相呼应的是,据杭州海关统计,1至6月“义新欧”中欧班列累计开行1079列,同比增长2.1倍,返程班列带来商品总额同比增长51倍。
7月29日,首趟“义乌—加里宁格勒—罗斯托克”中欧班列经义乌海关查验放行后启程。至此,中欧(义新欧)班列义乌平台线路增至16条。
依托国内经济循环体系,浙江对全球要素资源形成强大引力场。今年的浙江欧洲数字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高峰对接会上,现场签约外资项目达23个,投资额54.9亿美元,其中包括三个芯片产业项目,还有投资21亿元的德清航空制造产业项目。从这些项目便不难看出,如今浙江引资选资,更注重项目对浙江产业链强链补链畅链护链的价值,而外商则通过参与构建中国国内大循环赢得更大发展机遇。
内需潜力从何而来?疫情加速了浙江外贸企业转型。外贸订单早已恢复,但许多企业仍在大力开拓国内市场。显然,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已经不是他们应对疫情影响的权宜之计,而成为了企业发展的长期战略。在慈溪,“月立电器”专门成立内销品牌、组建团队,为国内市场开发新品,今年国内目标销售破6亿元。
众所周知,浙江外贸工厂数量众多,为国际大牌代工多年练就了不俗的“制造功夫”。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浙江在6月发布首批内外贸一体化改革试点产业基地培育名单、“领跑者”企业培育名单,为全省广大外贸企业转型“打样”。瞄准了国内市场,更多浙江民营企业充分发挥“船小好掉头”的优势,把外贸优品搬进了超市、社区、综合体。
第二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上,浙江省举办的内外贸一体化展会。
挖潜内需,更激发了企业的创造基因。宁波贝发集团将产品打样服务中心如今向中小企业开放,联合上下游数百家企业,抱团发展、联合创新。在浙江,如今有4个城市和26个企业像贝发一样,正参与国家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总数居全国第一。
开局之年已过半,下半年浙江稳外贸、拓内需的任务更显迫切。年中,不少外贸企业负责人反映,国际市场需求出现增长放缓迹象,一些企业在手订单明显减少。同时,海运价格居高不下、人民币汇率波动、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因素,也让企业利润持续下滑。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