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得国正者,唯汉与明”?其他各朝又“不正”在哪里?

2020-12-08 20:07:55 作者: 为什么说“得

史学界有一种说法:“得国正者,唯汉与明。”中华上下五千年,经历过无数次朝代更迭,仅大一统王朝就有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九个,为什么说只要汉朝和明朝“得国最正”?其他王朝又究竟“不正”在哪里呢?

要澄清这个问题,应当追根究底,从这句话的出处说起。“得国正者,唯汉与明”最早出自清代历史学家孟森的《明史讲义》,原文是:“匹夫起事,无凭仗威炳之嫌,为民除暴,无预窥神器之意,自始皇以来,得国正者,唯汉与明。”

从孟森的原文中咱们能够得知他评判得国正否的几个规范。匹夫起事,无凭仗威炳之嫌:这是说开国皇帝有必要是布衣身世,成果霸业全赖个人实力,与宗族布景和先人隐蔽无关。汉高祖刘邦发迹前仅仅沛县泗水亭长,明太祖朱元璋更是身世于社会最底层,当过和尚,要过饭

二者都是当之无愧的“匹夫起事”。反观秦、晋、隋、唐、宋、元、清等各朝,开国皇帝要么身世于贵族,要么身世于世家,要么夺权之前就现已身居要职,树立新王朝凭仗的并非一己之力,都不能算是“匹夫起事”。

为民除暴,无预窥神器之意:这一句是说,被替代的政权有必要是早已丧尽民意的暴政,起义的初衷是推翻迂腐,除暴安民,而非完成个人野心。也就是说,在孟森看来农民起义比内部政变更具正义性。

汉高祖刘邦推翻的是不得人心的暴秦控制,明太祖朱元璋推翻的是外族侵略的蒙元控制,二者的初衷都是为民除暴,重塑江山,初衷“正”,得国天然“正”。其他朝代则否则,或意图不纯,或手法不正,正当性无法与汉明两朝混为一谈。总归,汉朝与明朝满意“得国最正”的一切条件,而秦、晋、隋、唐、宋、元、清则各有各的“不正”之处。

秦朝的“不正”体现在秦始皇统一天下尽管功在千古,但在其时并不得人心,之后的暴政控制更是引起民冤不断。并且,秦国是臣,周王朝是君,秦昭襄王攻陷东周王都洛邑,俘虏周皇帝,迁九鼎于咸阳,完毕了周朝八百年控制,实际上也是以下犯上的谋反之举。

晋朝、隋朝、宋朝都是强逼前朝禅位所得——晋武帝司马炎强逼魏元帝禅位树立晋朝,隋文帝杨坚强逼北周静帝禅位树立隋朝,宋太祖赵匡胤强逼后周恭帝禅位树立宋朝。三者相同,名为承受禅位,实为自动篡位。并且,经过强逼前朝幼帝禅位树立王朝的实质是政权内部的政变,与经过起义推翻前朝比较,得国方法自身就“不正”。

唐朝的状况迥然不同,唐高祖李渊尽管是经过晋阳起兵灭隋建唐,但其实质与晋朝、隋朝、宋朝相同,都是权臣谋反篡位。并且,李渊的母亲仍是隋文帝独孤皇后的亲姐姐,也就是说,李渊是隋文帝杨坚的外甥,隋炀帝杨广的表哥,他篡的是自家亲属的皇位,更为“不正”。

元朝与清朝则更无需多言,二者都是外族入主中原树立的大一统王朝,依据王夫之提出的王朝更迭“可禅,可继,可革,而不可使夷类间之”理论,比较照于禅让、承继、造反,外族侵略是最“不正”的得国方法。元朝与清朝的正统性不光无法与汉朝与明朝比较,乃至远远不及秦、晋、隋、唐、宋等各朝。

当然,这里有必要声明一点,所谓的“夷夏之防”,仅仅特定历史布景下的特定思维,并不适用于民族共荣的当下,各位读者切莫过度解读。综上,汉朝与明朝之所以被奉为“得国最正”的两个王朝,中心原因有四:其一,开国皇帝都是草根身世;其二,都是经过起义攫取政权;其三,起义的意图都是除暴安民;其四,推翻的都是不得人心的迂腐控制。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