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卫生室迎来“调整”,大批卫生室将消失?未来村医将何去何从?

2021-08-06 01:24:08 作者: 村卫生室迎来

前言

国内经济日渐发展,各类配套设施变得越来越完善。其中最为显著的便是各地建立了大型医院,以满足人们在生病时的诊断需求。据了解,目前国内的大型医院数量增长很快,仅公立三级医院就达到了2400多家,还有一些私营医院,可以帮助人们解决看病难的问题。不过,若非必要大多数人在身体出现一些小问题的时候,并不会直接选择到大型医院去诊治,而是会选择到小型门诊诊断治疗。

这种现象在农村地区尤为显著,很多居民在身体不舒服的情况下,极少到大型医院去诊治,他们首先会选择村卫生室或者一些小型的诊所。按理说村卫生室或者小型诊所应该是比较正规的卫生机构,只是在近些年来发展中,一些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出现了很多混乱现象,甚至不断引发出医疗事故。面对医疗事故总是能引起人们的热议,尤其在医患关系日渐紧张的情况下,基层医疗事故频繁发生。为了缓解基层领域中经常出现的医疗事故,国家已经开始对一些基层医疗机构进行大量改革,是不是意味着大批卫生室将消失呢?

基层卫生室的发展现状

因为近些年来出现了很多基层医疗事故,导致人们对村卫生室的质疑声越来越多,尤其一些基层诊所或者是村卫生室,没有充足的医疗设备和条件,再加上一些乡村医生并没有特别专业的水平,在没有完全了解患者身体情况的时候,就盲目地为患者拿药或者输液打针,在这样的情况下,就有可能存在严重的判断失误情况,甚至有可能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没有谁希望发生这些悲剧,但对于一些基层医生来说,由于他们的能力水平有限,大多数处于半农半医的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又没有充分的医疗条件,几乎很难做到面面俱到,一旦发生医疗事故,必然会与医生产生不可分割的关系。

按照之前的统计数据显示,当下在乡村做医生的数量达到了80万人,而且大多数乡村医生的年龄都在50岁左右,很少见到年轻医生。因为没有融入新鲜的“血液”,在这些基础医疗机构中没有过高的专业水准,当然容易引发各种医疗事故,导致了基层诊所乱象丛生。

大家都知道,在农村地区的基层医疗机构发展过程中,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许多便捷,尤其在上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新农合制度的不断缓解,导致一些赤脚医生开始渐渐转变成乡村医生,他们建立了乡村诊所,成为最基层的医疗工作点。

限制基层医疗人员的条件

有了基层医疗工作点之后,能够为村民的就医提供更方便快捷的途径,让村民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医疗方面的服务,可以说这些基层医疗机构是不可取代的。在接下来的发展中已经渐渐在全国形成了基础医疗结构,一直以来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为了不断改善乡村医生和机构的建设,不少地区为基础医疗建设提供资金。

即便如此,在一些医疗机构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国家又一次对村卫生室进行改革,并对从事基层工作的医疗人员进行限制,比如,必须要取得医师资格证,这是最低的标准,如果没有取得这一证件的话,是不可能进入基层工作室工作的。此外,在一些已经有了村卫生室的村庄是不能在新建基层医疗室的,有卫生院的行政村上也不能批准建设村卫生室。

扩大农村医疗格局

在基层医疗机构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不断扩大农村医疗格局。这不允许大量村卫生室存在的同时也是为了严格管理,避免过多的乱象,而且在未来基层医疗卫生室发展过程中,也必然不断提升医生的水平,对于村民来说是一件大好事,能有效减少村卫生室发生的医疗悲剧。

同时,在基层医疗机构发展的过程中,还必须要在一些人口比较多的乡镇建设中心卫生院,来提升卫生院的水平,在扩大规模之后,可以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满足大众消费者的需求。之所以要设立村卫生室,目的也是让村民能够及时有效地就医,能看得上病能看得起病。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