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庭故事丨一场阴阳相隔的遗产诉讼 一份迟来已久的撤诉申请

2021-08-06 11:58:37 作者: 法庭故事丨一

编者按

判决和调解是法官处理矛盾纠纷的两种主要方式。判决是刚性的,它像一把利剑,可以斩断一团乱麻的家务事,但也可能给亲情带来更长久的伤害。调解则通过法官不断的沟通,在情与法的平衡中找到突破口,打开当事人的心结,让矛盾真正终结,让亲情有一个新的起点,这是司法更大的温暖和力量所在。今天的一则法庭故事,让我们走进老许家30年来的恩怨情仇,感受人民法官在法庭之外的调解之旅。

1989年,老许家唯一的儿子小许在一场车祸中丧生,只剩下两个女儿与夫妻俩相依为命。这则法庭故事,就要从这次车祸说起。

一次车祸 打散了老许家的岁月静好

许家老宅建造于1988年,也就是老许儿子出事的前一年。1991年宅基地使用权登记时,大女儿已经外嫁,小女儿读书时户口迁出,所以两个女儿都没有登记在内,父母、孙女和儿媳是宅基地使用权人。

儿子去世后,考虑到以后的养老问题,老两口准备让一个女儿搬回来住。他们在本村又申请了一块宅基地。经协商,大女儿得到了这块宅基地的使用权,并在上面新建房屋。

2010年,大女儿的房屋和许家老宅同时动迁,大女儿的宅基地分到了5套安置房。许家老宅一共也分到5套房屋,其中儿媳孙女拿2套,老许夫妇拿3套。

就在同一年,老许夫妇立下了一份遗嘱,把自己名下的三套房屋留给了小女儿,但大女儿对此并不知情。

2018年,老许老伴去世。姐妹因为母亲遗产的事吵得不可开交,两个连襟大打出手,导致妹妹老公的膝盖粉碎性骨折,两家矛盾瞬间升级。冲突愈演愈烈,经当地村委会、司法所、派出所多次调解都无法调和。

诉讼不仅能定分止争 还能看清人心

为了争夺遗产,大女儿将妹妹、父亲和侄女告上法庭。不出所料,小女儿当庭拿出了遗嘱,这让大女儿气愤无比,她怎么也没有想到,父母早已把他们的身后事安排好了,唯独向她一个人隐瞒。

上海奉贤法院新城法庭陈蓓法官主审该案。陈蓓认为,解铃还须系铃人,两姐妹之间的症结到底卡在哪里,可能老父亲最为清楚。

而此时老父亲已经87岁高龄,瘫痪在床,神志不清,无法表达。

“怎么办?”陈蓓想做调解工作又不知从何下手。案情本身并不十分棘手,只要审查遗嘱效力就能得到答案,有效按遗嘱继承处理,全分给小女儿,无效就按法定继承来分配。但是比案情更难的,是亲情的处理。现在老许也卧病在床,很难去探究他立遗嘱时的真实意愿了。

思虑再三,陈蓓决定去医院看看老许,这是能够打开局面唯一的突破口。第一次走访调查,医生和护工表示,女儿们的争吵给了老父亲巨大的打击。

“许老现在能自己表达意思吗?”陈蓓问道。

“不行,只是问他觉得有什么不舒服吗?他会说‘没什么’,再问其他的都不行了。”许老的主治医师回答。

据阿姨说,女儿每次来谈遗嘱一事,老父亲情绪都很激动。只要说到两姐妹,老人的手就不由自主地颤抖。

看着躺在病床上的老许,眼窝深陷、瘦骨嶙峋,已经失去了全部自理能力,生活起居都要靠护工阿姨,陈蓓触动很深。她不愿通过冰冷的一纸判决去解决许家的问题。但看到身体每况愈下的老许,又想以最快地速度消除姐妹俩的隔阂,让他在有生之年能看到两个女儿重归于好。

一波三折的调解

第三次调查过程中,陈蓓分别与两位女儿进行了谈心和调解。引导她们互谅互让地处理母亲遗产,劝她们共同赡养好老父亲,让他平和、安详地度过人生最后一段时光。

“我太相信我妹妹了,这三套房子都给我妹妹肯定不是我父母的意愿!”调解过程并不顺利,大女儿一直坚称那几年,是她在辛辛苦苦照顾父母,母亲不可能把她排除在遗嘱之外,是妹妹在中间捣鬼。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