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检验规定,“伦蒂诺号”只需每两年检验一次。该行业媒体主编也对记者表示,像“伦蒂诺号”这样10年船龄的游艇,算不上超龄服役。“在欧美国家,很多船舶船龄甚至可以高达三四十年。只要保养维护得当,不大会出问题。”
但“伦蒂诺号”在通过检验仅仅两个月后,就出现“设施老化”的情况,这让一些受访者表达了疑惑。
上海某游艇俱乐部负责人告诉记者,委托他们管理运营的游艇,年检之外,每半年会进厂做一次维护保养,“没有强制保养的要求,是我们出于安全考虑自己制定的规定”。
消防演练一年两次,涉事船员是否参与“不清楚”
游艇驾驶员是否缺乏应急处置能力,同样是此次事故的焦点问题。
据了解,为巩固和提升船舶工作人员的应急救援能力,公安、消防等部门会定期组织应急演练和培训。“像游艇的话,一般是一年两次演练。我们或者消防部门会组织一次,游艇俱乐部组织一次。”上海边防和港航公安分局外滩水上派出所船舶专管民警朱永强说。
作为游艇安全的主管部门,上海海事局一位工作人员表示,游艇俱乐部是法律规定的对游艇船员和乘员进行应急培训的责任主体。该工作人员表示,根据《游艇安全管理规定》,游艇俱乐部有义务对游艇操作人员和乘员进行安全教育和应急培训,另外,“每年黄浦江都会举行演练,涉事游艇是否参与,不太清楚”。
凌祖进说,相关主管每年都会召开安全会议,“伦蒂诺号”游艇的游艇驾驶员和乘务人员均有参加。
高级船员涂兴华长年在上海海事大学从事安全教学,他表示,因为此前没有发生过游艇火灾事故,部分船员的安全意识懈怠,对此应急处置“没有能力和心理上的准备”。“应急培训技能是很容易生疏的,长时间不练习可能就忘记了。”
涂兴华还指出,国内的应急培训和演练普遍“不够真实”,以书本知识为主,情境演练不足。“我在欧洲学习的时候,经常会进行实景培训,都是真刀真枪严谨的训练,经过了这样的演练,你的心理素质会大大提高,遇上事才能临危不惧。目前我们应急培训水平可能还有待提高。”
此外,记者也注意到,有网友质疑该游艇没有配备喷淋灭火装置。实际上,事故游艇最高可载人数为12人,法规没有强制要求配备喷淋器。一名业内人士认为,游艇失火后可使用灭火器等消防设备积极进行自救。“实际上,本次事故中的乘客也确实运用了艇上的消防设备,只是火势蔓延太快,乘客也并非专业消防人士,没能及时扑灭火焰。”
乘员数量信息未必能实时掌握
事发后,相关部门发布的通报显示,事件共导致11人被困,其中2人在转移中落水后被救起。但记者多方证实,实际救援过程中只有1人发生落水情况。
陆静军告诉记者,前往救援时,他并不知道游艇上究竟有几名被困人员。“我是把甲板上的人都转移到公安艇后,询问杨先生和女服务员才确认没有其他人员被困的,数了下,总共转移了11个人。”
据了解,目前黄浦江上的船舶人员登记工作主要是海事部门负责。凌祖进说,平时游艇俱乐部都会在出航前提前在码头向海事部门报备船员、乘员情况,也会记录在船艇自检表中。海事局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我们是知道船上有几个人的。平时会抽查,碰到超载的情况会罚款。”
但游艇安全管理涉及到海事、公安、交通等多个管理部门,记者了解到,对于乘员情况和数量等具体信息,并非每个主管部门都能实时掌握;各部门之间也未完全建立即时信息沟通机制。
朱永强对记者表示,这的确是他们管理中的痛点和难点。“强制要求游艇登记人员信息,目前缺乏法律法规支撑。游艇属私人财产,人家不愿意让你随便查的。这两年因为疫情的缘故,人员登记、核查才顺利了些。但说老实话,日常执行还存在阻力。“
在业内人士看来,人员信息不明,给水域应急救援埋下隐患。“管理和救援部门如果不能实时掌握船上人员数量等情况,可能会造成情况误判、错失救援时机。”一位业内人士表示,这次出事的“伦蒂诺”游艇当时停靠于国客中心码头附近,该区域水深较深,水流速度较快,“如果有乘客落水而没被发现,后果不堪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