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病毒的人:打电话被大骂,13天追踪密接者2515人

2021-08-17 21:22:02 作者: 追病毒的人:

“临近50岁的程某,身兼两份工,白天在洗衣店上班,晚上在小区里当夜班保安”“58岁付某,凌晨3点陪同妻子乘急救车到郑州七院就医。次日中午妻子又被转送到六院。之后他来回倒了四趟公交车,在两个医院之间来回穿梭”……

自疫情发生以来,郑州市每一例新冠病毒感染者,其行动轨迹都会及时披露以便公众自查。一条条轨迹说明虽然只有短短几百字,背后却是一份份精确到分秒,少则几页,多则几十页的流调报告,更是一场流行病学调查工作者与病毒之间争分夺秒的赛跑。

流行病学调查,简称“流调”。此次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截至8月13日,郑州市共出动流调人员1780余人次;对138名感染者已全部完成流调,共追踪密接2515人、次密接8048人。

拨开迷雾,唤醒记忆,重组轨迹……专业的流调工作者通过寻找与传染源、传播途径有关的蛛丝马迹,将一个个看似毫不关联的事实片段,在脑海中不断复盘,串成一条条紧密连接的传染链条,然后通过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阻断传染病的传播,保护易感人群。网友笑称他们为“追病毒的人”。

狩猎病毒

14天你都做了什么?

7月31日以来,郑州市二七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自有的流调力量,加上前来支援的队伍,上百名流调人员正在这片区域夜以继日的工作,一间办公室内电话接连不断,声音交织在一起让空气都弥漫着嗡鸣。

一天接打几十个甚至近百个电话、必要时与疑似或确诊病患面对面问询,已经成为这些流调工作人员近十多天内的常规操作。

郑州在此次疫情期间,要求4小时内完成病例活动轨迹调查,8小时内将密接人员转运至集中隔离点。这期间流调队员所面临的考验,绝不仅仅是体力和速度,更是要会抽丝剥茧,还原病例14天甚至更早的全部的生活轨迹。

在接到128号病例流调任务后,8月9日凌晨,二七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科科长王衡眨着泛酸的眼睛,仍在翻阅相关资料。

这个病例有些特殊,128号病例张某,为117号病例李某的丈夫,两人都是出租车司机,驾驶同一辆车,早晚分工出车。轮流出车,轨迹遍布市内多处;乘客众多,司机却并不会去过多询问每一位乘客的信息;密接乘客或许还会制造数量庞大的次密接人群……针对128号病例的流调工作,是一场硬仗。

接到任务后,工作人员立即启动了流调工作,对确诊的夫妻分别进行问询,初步对于感染先后顺序进行判断,并同步对病例的家人、朋友逐个排查,迅速锁定一批密接者。

在利用出租车内支付凭证调查过程中,王衡他们注意到,一个支付凭证或许并不能证明只有一人乘车,也许是多人;仅有微信支付凭证也是不够的,或许其他打车平台还有遗漏……发现这些可能存在的疑点,流调人员进行了一轮又一轮的筛查。

除了出车,128号病例还曾两次到过同一家面条店买面条,三次到同一间生活超市购物;进过两家饭店就餐……追踪之下,每一个细节或许都是突破口,流调工作者从行车半径、支付凭证,行车记录仪,公共监控等内容着手,借助大数据和公安等的力量,对可能存在的密接者和次密接者都进行了详尽的归纳调查。渐渐地,一条条线索,一道道行踪轨迹,一个个出入地点和接触的人,串联交织,组成了一张越来越清晰的调查网。“只有病例的轨迹清晰明确无遗漏,才能更有效的切断病毒传播途径。”王衡说,流调工作之中他发现,有时往往细节决定成败。

这个病例的追踪,只是十多天郑州全市纷繁复杂的流调工作的一个缩影。郑州市新冠肺炎疫情应急处置联合指挥部疫情分析组相关负责人梁士杰表示,辖区疾控中心进行的初步流调,主要是面对面或电话询问其发病前14日,或被隔离、被检测前14日去过的地方、遇到的人。形成初步报告后需要传到指挥部对其报告质量把关,分析审核行为轨迹是否准确、完整;再通过大数据核实报告中每天的行为轨迹是否有遗漏,进行研判,“流调报告必须精准、详细”。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