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星星:海纳百川的上海是一张唱片,我是来自亚美尼亚的音符

2021-08-19 16:40:47 作者: 马星星:海纳

人生有许多第一次,对亚美尼亚姑娘马星星(Astrid Poghosyan)来说,她的人生有不少“第一”都是与中国、与上海有关:上海音乐学院第一个亚美尼亚籍留学生、“001号”《留学生在沪工作证》获得者、上海交响乐团第一个外籍行政工作人员。12年前,从地球的一端飞到另一端,16岁的她来到完全陌生的上海;12年间,在这座城市的陪伴下,这个女孩在这里绽放音乐才华、追寻人生梦想。

作为上海交响乐团团长助理,也是一名小提琴艺术家,马星星的生活几乎被音乐包围,那她会用怎样的一首曲子来形容上海?这个姑娘认真想了想说:“上海不单单是一首歌,她是一张唱片,里面包含各种各样的旋律。”这正如上海的城市精神:海纳百川。

马星星

因身在上海而自豪

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发,由于返回中国的航班被取消,正在美国度假的马星星不得不辗转30多个小时回到亚美尼亚,在国外滞留了近半年。“这是我人生第一次离开中国这么长时间。”马星星苦笑着说:“再也不想经历了。”即使是在家乡的她,也迫不及待想回到上海。

目前,马星星在上海交响乐团从事行政工作,是上交140多年历史上首位亚美尼亚籍员工。而就在距离上海交响音乐厅不远处,是她的母校上海音乐学院,是她来华发展的起点。

马星星5岁开始学小提琴,高中毕业后原本打算去欧洲留学,进修音乐。但她申请的奖学金项目中,中国是唯一一个接收音乐学生的国家。对于16岁的马星星来说,中国只是动画电影或历史书上的一个遥远国家。对于自己即将抵达的目的地城市,无论是北京或是上海,她也没有深入的了解。临行前一周,她才得知自己要来上海。

马星星(左一)在上海音乐学院参加毕业演出

2010年正式入学上海音乐学院、2016年研究生毕业、入职上海交响乐团,在这期间,她曾用8个月苦学中文并通过HSK四级,也曾在舞台上用音乐展现亚美尼亚风情,也会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各项实践活动尝试不同的人生体验……12年间,她已经完全习惯了上海的生活,也因为自己是一名身在上海的老外而自豪。现在,她正努力向身边的同事学习沪语,在她看来,“会说上海话才是地道的上海人”。

“过了这么多年,我很感谢当时的决定。”马星星说,如果当初去了北京,或许自己又是另一种人生。她说:“上海才是我应该在的地方。”

“是中国和上海养育了我”

艺术工作者大多是敏感的,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哪怕是在路边瞥见一对手牵手的母子,都会让马星星产生情感认同。而每一次的感动,都让她越来越爱上海,也让她成为更好的自己。

马星星受邀参加电视台节目录制

来上海后,马星星结交了许多外籍留学生。这其中有相遇,也有离别,人来人往,真正像她在上海一待就是十多年的并不多。独自在异国求学和生活,本就不易,她也坦言,遇到困难的时候“巨多”,但这个坚强的姑娘没有轻言放弃,不仅成为学院的“尖子生”,也用努力为自己争取到了第一份工作。2016年8月,上海交响乐团主办了首届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马星星以志愿者身份参与接待工作。因为表现优异,她便收到了上交的工作邀请。

2017年,顺应世界人才国际化流动的趋势,国家发布新政,进一步放开外籍高校毕业生直接在华就业的范围。符合条件的外籍留学生可以不用回国,直接在华工作。乐团的人事部门在帮助马星星申请工作证时,得知了这一好消息。据了解,当时的申请者要满足的条件主要包括:在中国境内高校取得硕士及以上学位且毕业一年以内;学习成绩优秀,平均成绩不低于80分;从事工作岗位与所学专业对口。递交材料时,马星星的申请表是第一份,不到两个月顺利通过了审批,于是,她成了大家口中的“001号”《留学生在沪工作证》获得者。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