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人,为什么家里要有一本《来的都是客》

2021-08-20 07:18:13 作者: 承德人,为什

这两天,朋友圈里这件事刷屏了:

老羊铲史的历史散文集《来的都是客》出版了。

这本书是几年来自媒体老羊铲史所刊载的文章的结集,在王舜老师的指导下,都有删改。因为毕竟网络语言要随意一些,出书则不同,需要更严谨一些。

有朋友问,为什么书的名字叫《来的都是客》,简单地说,康乾两位皇帝不修长城而是修建了避暑山庄和周围寺庙,就是用来接待客人的,这些客人有蒙古的王公贵族、有六世班禅、有马戈尔尼等等等等。

新中国以来,承德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优秀的旅游城市,拥有多项桂冠,每天用微笑和善良,迎来送走众多的海内外游客,所以,用《来的都是客》讲述承德历史和现在,更准确一些。

为什么要写承德的历史文章,还是那就话:爱家乡,就要爱历史。

《来的都是客》出版,桃李街汇文书店、丽正门东侧文创店、宽城百世达商场一楼时尚客餐厅有书,喜欢老羊铲史的文章的朋友可以去购买。

下面是新出版的历史散文集《来的都是客》的后记。

细听历史有回声(代后记)

2019 年,河北省网信办组织了一次河北省自媒体百佳号推选,老羊铲史获得了“最具人气自媒体”“最具原创力自媒体”称号,在总结这次推选活动时,在省网信办的内刊《新媒体发展》上谈获奖体会时,我写下了下面这段文字:

1

为什么要写一个文史类的公众号,而且越来越多的聚焦于承德本地的历史,很多人都关心这个问题。

五年前的一个冬天,也是快过年的这个时候,我和弟弟两家人去了一次宽城县板城镇椴树沟的计家(庄头)大院,这座清代中期修建的大院最初占地 100 多亩,完好时期各种房屋建筑四十多间,堪比山西的乔家大院和王家大院,三进院落功能齐全,雕梁画栋,气势恢宏。

那一天的下午,我站在已经是残垣断壁的院落里,仿佛听到了一群孩子们的嬉笑声,看见了穿着厚厚的花棉袄的小姑娘在各个门洞之间奔跑……

夕阳西下,微风吹动着砖雕的花鸟旁的枯草,仿佛在讲述着一个个285来的都是客远去的故事。

从那以后,我到了任何一个新的地方,都会刨根问底找故事,去离宫任何一个景点,眼里看到的都是历史故事的重现,能听到回声。

爱家乡,先要爱历史。

2

有一个网络大 V……

微信公众号“老羊铲史”写过很多次承德抗战,包括姥姥姥爷在无人区带着母亲跑兵猫山的历史。

1933 年,日军占领承德,在长城沿线制造无人区。姥姥姥爷、爷爷奶奶带着家人躲在大山里,都是九死一生。那个时候,村里几乎每家都有被日本人杀死的亲人,每个村也都有很多年轻人参加了队伍,拿起了枪去抗击侵略者。

那是一段悲壮的历史,所以,国家把“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时”,做为承德人,还是觉得舒畅了一些。因为我老家的西北二十里左右的黄花川,就是民族英雄孙永勤的老家,东边隔一个山梁的王厂沟就是李运昌的根据地,我小时候上学的路上,经常有大人指着一个普普通通的老人说:这是李司令的把兄弟。

小的时候,母亲给我讲的都是猫山、跑兵和抗日的故事。

承德人,每个人都有被日本人残害和向侵略者抗争的家史。

在宣传部门工作的一个朋友前几天在微信里和我说:

128 个鬼子进热河的事太让人丢脸。两年前 XX 部请国内网络大 V来承采风,其中一个老头,天天摄影包不离身,个性怪异的老东西,在满族八大碗吃饭时贬低承德人,说承德人胆小如鼠,没骨气。真应该把他拉到孙永勤铜像前看看,认识一下承德人什么样。

请他吃喝玩儿,还背后恶心人,就不应该找他。

网络时代,你不说话,就会有人瞎说。

所以,我们要说话。

3

感谢每天有那么多的人鼓励我,给我提供素材、资料。

因为从事多年的新闻工作,认识我的朋友有很多,这几年不在新闻一线,也就逐渐被人淡忘了。现在的工作压力不大,又不打麻将,于是每天下班回家,喝酒、读书、铲史。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