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里的坚守者——记国家公益林护林员蒋庚成

2021-08-20 20:39:38 作者: 沙漠里的坚守

昌吉日报讯(全媒体记者 高云哲 通讯员 张彤)“我把西红柿切好就可以炒菜了,一会儿吃完饭,还要去巡逻呢……”“就是,下午得好好地转一圈……”8月13日,记者来到吉木萨尔县国家公益林三岔路口管护站时,蒋庚成正和妻子成存兰准备午饭。

今年66岁的蒋庚成是一名护林员,在吉木萨尔县国家公益林三岔路口管护站工作和生活了30年,这里有他精心守护的20余万亩国家公益林。退休后,当吉木萨尔县自然资源局提出返聘他时,蒋庚成便决定继续留在吉木萨尔县国家公益林三岔路口管护站担任护林员。

1991年,吉木萨尔县林业局(现吉木萨尔县自然资源局)在国家公益林区建立了4个管护站,选派护林员驻扎管护站,在沙漠里巡逻,管护沙漠植被,保护沙漠生态环境。时年35岁的蒋庚成被选派至吉木萨尔县国家公益林三岔路口管护站,守护公益林里的红柳、梭梭、大芸(肉苁蓉)、沙拐枣……

刚刚设立的管护站,位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深处,距离吉木萨尔县城有100多公里,因运送建筑材料极其困难,仅有简陋的地窝子供护林员居住。“刚来到管护站时,交通工具只有一辆自行车,巡逻、外出全靠它。”蒋庚成回忆说,“到距离最近的商店买生活用品,我得骑车往返50公里,差不多要用一天的时间。”

据蒋庚成介绍,20世纪90年代,管护站周边村子的村民生活条件比较差,有些村民会到沙漠里砍伐梭梭当柴烧,还偷挖大芸(肉苁蓉)获取不义之财。“他们这样做会破坏沙漠的生态环境,因为都是老乡,所以我就对他们好言相劝。”蒋庚成说,“有时碰到蛮不讲理的人,也会起冲突,我不得不采取一些比较冒险的办法,把他们的自行车、摩托车或汽车扣下来,再想办法通知森林派出所的民警前来处理。”

伉俪情深

沙漠里,冬季室外温度常会降至零下30摄氏度以下,而夏季气温最高则可升至40摄氏度以上。春秋风沙很大,大风一刮就是十天半个月。这样的工作环境让成存兰很是担心蒋庚成。

2006年,蒋庚成担任护林员已有15年了。15年间,成存兰独自在家将两个儿子抚养长大。为了照顾丈夫,成存兰毅然来到吉木萨尔县国家公益林三岔路口管护站,加入了护林员的队伍。“孩子们都大了,不用我再操心了。老蒋年龄越来越大了,我想来陪陪他。”成存兰告诉记者,“让他离开这片土地,他肯定舍不得,我干脆就来陪着他。”

就这样,蒋庚成和成存兰夫妻俩在沙漠里住了下来。夫妻俩每月可以领到吉木萨尔县林业局(现吉木萨尔县自然资源局)配发的米、面、油、蔬菜等生活物资,但蒋庚成觉得,在工作之余,自己还可以种些花草、蔬菜,给院子增加些绿色。蒋庚成在院子里种了一些花,在院子外开垦了一片菜地,栽种了茄子、辣椒、西红柿、大葱、韭菜,还在院门前栽种了一大片苜蓿。“整天面对着黄沙和稀疏的沙漠植被,感觉有些视觉疲劳。”蒋庚成说,“回到院子看到自己种的蔬菜和花,心情也能更好一些。”

惊魂一刻

一天,蒋庚成爬到院子里30米高的瞭望塔上,察看是否有盗采梭梭的可疑人员。突然,他发现不远处有狼出没,定睛一看,是两只成年狼带着一只狼崽。此时,妻子成存兰正在院子外的菜地里摘菜,情急之下,蒋庚成大声呼喊着妻子的名字,同时拿扳手用力敲打着钢结构的瞭望塔,发出巨大的响声,希望以此提醒妻子并吓跑野狼。

成存兰听到丈夫呼喊自己的名字,立即从菜地里跑出,并捡起一根铁棍,击打立在菜地边的铁牌,受到惊吓的三只狼转身跑开了。从这天起,夫妻俩每晚回到管护站,都会将院子大门和房门紧紧锁住,以防野狼闯入。每每回忆起那天发生的事,成存兰都会笑着说:“刚开始还挺害怕的,后来经常与这些野生动物打交道,摸清了它们的秉性,也就不再害怕了。”

“专家”老蒋

蒋庚成正在加固套管内的梭梭苗

蒋庚成结束一天的巡逻后,都会来到栽种梭梭苗的地方,仔细查看它们的生长情况。看到套管内有干枯的梭梭苗,蒋庚成会将其拔起并移栽一棵新的梭梭苗;看到根未扎牢的梭梭苗,他会在套管内添一把沙土,将其固定好;看到野生动物骨骼,他一眼就能判断出是哪种野生动物;看到沙漠里出现的摩托车和汽车的轮胎印迹,他会拍照记录并判断来车方向,及时告知森林派出所民警……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