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兰·阿新别克:做一粒扎根深山的胡杨种子

2021-08-22 23:17:36 作者: 库兰·阿新别

天山网记者 张婷 通讯员 胡金良

可可托海,一个位于新疆北部富蕴县城东北48公里的阿尔泰山间小镇。它因矿而生,缔造出了“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国争光”的宝贵精神。这种精神在可可托海一代又一代人身上传承并不断发扬光大,这种精神像一颗璀璨的瑰宝,闪耀在阿尔泰山。

她,跑遍了可可托海镇的各个角落,几乎每家每户都见过她的身影;她,是矛盾调解的一把好手,更是百姓眼中的热心人。她,是库兰·阿新别克。

库兰是可可托海镇司法所所长。48岁的她在可可托海镇工作了28年,用自己的热忱和心血,捍卫着公正的天平,架起了服务群众的桥梁。

库兰正在梳理2021年上半年矛盾调解案例。通讯员 傅轩摄

库兰是可可托海的“矿二代”。“受父亲的影响,可可托海精神浸染着我的每一个细胞。正是儿时的耳濡目染,我才有了深厚的家乡情怀,甘心做一粒扎根深山的胡杨种子,守护好一方百姓。”8月19日,库兰说。

1991年,库兰受一名基层法官影响,考取了新疆司法警官学校,攻读法律专业。1993年,21岁的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还未离开校园便接到许多单位抛来的橄榄枝。正当亲朋好友为她感到骄傲和高兴时,她却收拾好行囊,坐上了回可可托海镇的长途汽车。

从此,在可可托海镇司法所,她一干就是28年。

库兰说,她的父亲16岁考到可可托海矿务局,再也没有离开过。在艰苦的岁月中,父亲把青春和热血挥洒在可可托海的土地上,与许许多多的矿工一起书写着为国争光的历史。

“可可托海的每一个人都和国家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以前是,现在是,以后更应该是。”库兰清晰地记得父亲的嘱咐,她也在日记本里写下“父亲这一辈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无私奉献、为国争光,如今条件好了,我更应该留下来为群众做一点事情。”

刚离开学校的库兰,脑子里只有法律法规,不了解基层工作。她说,全靠单位的老同志带着,一个纠纷一个纠纷做记录、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做普法、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做检查。慢慢地,她懂的多了,会的多了。

就这样,库兰坚持着自己的信念,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边学边干,逐渐成为所里的骨干。

没有在调解岗位工作过的人,很难想象基层矛盾纠纷的复杂。剥开这些矛盾纠纷的外衣,直指问题关键,进而保障群众的合法权益,是库兰最重要的工作。

库兰向可可托海镇居民宣传法律法规知识。通讯员 傅轩摄

基层司法工作千头万绪,既要管好人民调解、普法业务,又要有热心肠解决群众合理诉求。

一天,库兰刚调解完一对夫妇的家庭矛盾,正想松口气喝口水,突然接到同事电话,让她立刻赶到拆迁户买木斯马·哈那布力家。刚敲门,买木斯马发现是库兰,冷冷地看了一眼,嘴里挤出一句:“你这人怎么又来了,我还忙着呢!”

“买大哥,有啥需要帮忙的吗?前两天,你说大病救助的事情,民政办说你符合条件,我带你去办手续吧。”说着,库兰开始帮他做起了家务。边做边聊拆迁的事情,买木斯马的抵触情绪慢慢得到了缓解。

库兰了解到,在这里接待游客,买木斯马每年都有四五万元的收入,他担心搬迁后,断了收入来源。了解了他的顾虑后,库兰耐心地给他讲解新村的旅游规划及发展优势,买木斯马的思想终于有了松动。

最终,买木斯马带着周边不愿拆迁的9户群众高兴地搬到了塔拉特新村,在那里开起农家乐、家庭宾馆,每年都有七八万元的收入。

在库兰看来,司法所的工作就是基层润滑剂,做好了群众生活就更顺畅。“公平、公正、公开地保障群众权益,合法、合情、合理地化解基层矛盾,群众才能信任我。”库兰说。

喜欢倾听、性格开朗、法律专业底子好,这是库兰的三个优势。在她看来,能够倾听群众的心声,可以跟老百姓打成一片,有能力为大家提供实实在在的建议或法律援助,会让自己有扎根下去的勇气和信心。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