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出生于安徽合肥的一个书香家庭,母亲四岁便教他认字,而父亲是留洋归来的学子,在清华大学任教。因此杨振宁从小便接受良好的教育,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取得了物理系研究生学位,据说的父亲本来是让他就读化学系,可他发现自己对物理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于是转投物理学研究。1945年,杨振宁赴美留洋攻读博士学位,取得哲学系博士学位后,杨振宁迎来了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
1949年,他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工作,这是一所世界闻名的理论研究机构,进行着当时学术上最顶尖的研究,杨振宁在此认识了许多好友,也增长了不少见识,他与意大利学者恩利克·费米共同研究合作,提出了基本粒子第一个复合模型。此后他一直致力于学术研究,并收货颇丰,之后的成就更使他被誉为物理学黄金年代后杰出的英才。
国人误解杨振宁太深
而国人对他的误会始于1964年,当时国家正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各领域的人才都十分稀缺,杨振宁加入美国国籍一事被不少国人认为是崇洋媚外的举动,但投身科学领域的杨振宁并不在意这些。一直到1971年,美国报纸上发布的新闻称,中国从美国护照上不允许登陆的国家中取消了,得知这一消息的杨振宁十分欣喜,即刻准备启程回中国。
杨振宁致力于中美交流
那时中国致力于国内的发展,对其他国家十分不了解,而美国的情况对当时的中国来说更是颇为神秘,中美两国缺少沟通和了解,中国对美国的印象还停留于列强侵略时期,而美国也一直认为中国是一个贫困落后的国家。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杨振宁凭借着自己的影响力,在中美进行演讲,阐述两国的情况,呼吁大家放弃偏见,友好合作。而很多美籍华人在听到他的演讲后,对祖国十分憧憬,纷纷回国。杨振宁的出现,成为了缓和中美关系的一大转折,更是促进了中美间和平友好的交流,促进了中国在外交领域的发展。
实际上,早在杨振宁博士毕业后就想着回到中国,为祖国的发展做建设,但当时的美国政府态度十分强硬,不允许有博士学位的杨振宁离开美国,而杨振宁的研究方向是物理学,这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并不是急缺的,反而“两弹一星”的钱学森在国内能发挥更多作用,所以为了不破坏与美国的关系,中国一直没有采取强硬手段让杨振宁离开美国。
而这并不是说杨振宁的学术成果就比钱学森少,他在粒子物理学方面有深刻的研究,与好友李政道合作研究多年,打破了当时科学界都认定的“宇称守恒”定律,并开辟出了新的研究方向,更是因为此项研究,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个奖项代表了物理学上的最高荣誉,当时很多获奖者都是欧洲国家的科学家,而以华人的身份获奖,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除此之外,他提出的杨-米尔斯方程、杨-巴克斯特方程使十多个科学家在研究时获得帮助并拿到诺贝尔奖。一直到现在,杨振宁在华人物理学界的高度至今无人能及。
而除却他在科学上的研究,他的爱国之心也值得我们称颂。2003年,八十岁的杨振宁仍然在清华大学任教,就像多年前他的父亲一样,而他教授的学生,是清华大学中人数最多的本科生,同时为了改变中国物理学研究环境,他还成立了贫困生基金会,为中国人才培养事业贡献了巨大的力量。不仅如此,杨振宁在清华任教期间,将每年100万的年薪全部捐给了学术中心,除了这些,还有他在美国的房产和诺贝尔奖的奖金也都全部无偿捐献给了中国的教育事业,他本人更是在清华任教到90岁。
杨振宁先生不止一次的在公开场合,呼吁要从小培养孩子学物理,只有这样中国才能成为物理强国,才能让更多的科学家来到中国发展,而不是像他那样,要去别的国家学习,甚至还要通过改变国籍的方式,学到更多的知识,如果当初的中国有这个条件,我想,杨振宁是不会选择改变国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