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是2008年加入“梨树模式”试验中来的。李保国说,他把试验基地建在梨树,一是看中这块地的典型性,二是看中王贵满这个人,“他总说自己能‘忽悠’,但是落到具体事上,比谁都踏实”。刚建基地时,李保国团队人生地不熟,王贵满深更半夜开车跑去接站,帮着专家和学生扛行李;基地需要长期租用农民土地,有的农民过了一两年反悔不想租了,或者想涨价,专家们束手无策,王贵满一家家说服,跟人家担保;黑土地保护不仅涉及农技,还有农机、农经等部门,王贵满不管是不是自己职责范围内,都主动上门沟通协调,“事我来干,将来出了成绩算你们的”。有人说王贵满“不守本分”“管闲事”。李保国说,如果不是王贵满“管闲事”,很多事情都干不成。王贵满则说,只要农民需要、试验需要,“闲事”也是“正事”。王贵满还是个乐天派。试验过程沟沟坎坎,有时专家们都觉得走不下去了,他总是用东北人特有的幽默鼓励大家:“上天难不?咱们干的事总没有上天难吧?上天有危险,咱没危险啊。”在梨树试验基地,除了“国字头”大专家,还有200多名大学生。如何把专家、学生和农民的试验联系起来?王贵满的“套路”是开会:一个是大学生的“学生会”,谈收获谈体会;另一个是“梨树模式”的“挑刺会”,专家和农民坐在一起,“火力全开”。专家说秸秆要还田,可是种植覆盖后地温不够了,春天不出苗,咋办?免耕播种机用上了,专家认为很好,可农民使用时走走停停,毛病在哪儿?一次次“挑刺”与争论中,专家们不断改进机械和技术,农民操作也越来越规范。“我没什么本事,能把有本事的人聚在一起,事情就成了。”王贵满说。“现代农业不只是农民构建的,需要各行各业精英的支撑以及人才和社会资本介入,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王贵满说,他们要搞个“梨树模式”升级版,引进农业生产相关要素,建立现代农业生产单元,实现黑土地保护和现代农业的对接。这次,王贵满又给自己画了一个“大饼”。其实,当了20多年的农技站长,王贵满不是没有机会提拔。由于在岗位上表现出色,县里曾想提拔他到农业局当领导,他没干。“一直踩在土地上干活,我爱种地,也只懂种地。”他说。也有科研院所找他去搞研究,他也没干,他说自己英语不好,搞科研没有更大的上升空间。他就安心做个站长,踏踏实实种地。别看只是一个县的农技站长,他可是首批原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专家组专家。在站里,他很重视提高大家的业务水平。每半年就组织一次业务考试,“像研究生答辩一样”;也经常组织培训班,把各地专家请来给大家讲课……小小的县级农技站卧虎藏龙,一共有三位二级研究员,三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放眼全国的基层农技站,这种人才辈出的情况也属罕见。“单位在全国干在头里,‘梨树模式’也成功了,你一个60岁的人,还折腾个啥?”知道他每天回家累得话都不想说,他的同事、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书记赵丽娟心疼地说。“中国人的饭碗要端在自己手里,就得好好保护黑土地。‘梨树模式’完全推广开,还需要一段时间。”王贵满掰着手指认真地说,“再说,吉林省提出要做现代农业排头兵,梨树是试点县,咱拿着国家的工资,就得有点担当。”(参与采写:薛钦峰)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