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我在中国挺好的:二十二个外国人与中国的缘分故事》出版(引题)
22个外国人讲述在华故事:“我在中国挺好的”(主题)
文汇报记者 许 旸
“原计划来华一年后就返回自己的国家,但我迷上了美丽的上海和迅速发展的中国。我想明白了,如果回国,我只能回忆在中国的过去,触摸现代的中国应该留在当地体验和研究。”来自拉脱维亚的阿娜西,在上海市青浦区练塘镇的一家养护院当了近三年“洋院长”,连她的T恤上都印着“热爱养老”字样以及工作期间与中国老太太的合影。
《我在中国挺好的》主编、法国姑娘梅洛。(出版方供图)
自从在复旦大学求学并取得硕士学位,阿娜西已经在中国生活了16年,包括她在内的22位不同年龄、身份、国籍的外国友人在华的故事,汇集成《我在中国挺好的:22个外国人与中国的缘分故事》一书近日出版,引起了不小的关注。业内评价,这部新书的策划推出打破语言壁垒,让中外读者真真正正地认识中国、理解中国、爱上中国。书中每个故事均采用第一人称视角撰写,以朴实的字句记录外国友人所见所闻所感。从一个个朴实生动的故事,我们看到了外国人眼中的真实中国——“我在中国挺好的”既是“公道话”,也是“真心话”。
“中国是第二个家”:让人感觉安心
随着中国的发展与开放,大量外国人来到中国工作、定居,这群外国友人也是上海乃至中国腾飞的见证者。《我在中国挺好的》的主编、法国姑娘梅洛,是一位中国媳妇。来华后,她发现自己由衷地爱上了这个国度。在这个她心目中的“第二个家”,她认识到很多优秀善良的人,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也实现了梦想!
“像我这么爱中国的外国人肯定不止一个,找到其他人分享我们与中国的故事和经历,不是更有意思么?”梅洛希望,通过《我在中国挺好的》这本书让更多外国读者了解真实的新中国,也了解到外国人对中国的爱,而她接下来的目标是把书翻译成英语、法语等其他语种。
对于在中国生活的外国人而言,在工作中积极与人沟通,或许是切身体会并读懂一座城市的绝佳路径。“我早已不把自己当成外国人看待,而是学着像中国人一样思考问题,每次来到一家养老院,我都会提前调研当地风俗文化,就算是距离这么近的青浦和崇明,两地老人脾气性格不同,在习惯和需求上也会有很大差异。”阿娜西聊起工作如数家珍——养护院要负责照顾220多位老人,大多数在80岁以上,有50多位老人超九旬,最大的99岁高龄。
她还记得,新冠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养护院实行全封闭式管理,家人不能来探望,老人们不能外出,集中式就餐改为在房间里分散就餐。怎样丰富老人们的生活成为她操心的头等大事。最终,她决定在院子空地上种蔬菜,让所有员工都参与。“这样不仅能改善养护院伙食,还能增强团队凝聚力。种什么菜,老人们都能看到,平时也可以建议哪个季节适宜种什么——这方面,他们才是专家。”丝瓜、番茄、南瓜、毛豆……地里的农产品日渐丰富,新鲜采摘回来后就能端上餐桌。来练塘镇上班后,阿娜西甚至知道了“茭白节”。
“中国是未来”:迷上这里的便捷与创新
“住在中国,我跟着时代一起在进步。中国的创新精神令人敬佩,这里充满活力和动力。对我来说,中国是未来。”在上海从事新媒体策划的爱黎,抖音、微博、淘宝都“用得很溜”。最近,她开始用法语翻唱《告白气球》《我是一只鱼》等中文歌曲,并上传到抖音,积累了17万粉丝,翻唱的周杰伦《Mojito》更是赢得超50万点赞,这让她备受鼓舞。“粉丝们鼓励我继续多做一些法语版的中文歌。”爱黎喜欢这种跨文化的尝试,希望自己能成为法国在中国的一位文化大使。在中国的社交网络上,她分享了许多喜欢的东西和生活经历。“新冠疫情期间,我在中国感觉安心。除了学到语言和文化,我还变得更独立了。”
她的话道出不少“歪果仁”的共同心声——在中国,不仅安全,也很便捷。在上海生活了五年的迪亚哥,有着自己独到的观察——中国人真的很努力,他们对待工作可以用“奋斗”来形容。“这完全改变了我的生活,也让我大开眼界。”迪亚哥直言在中国工作是一个挑战,“人际关系从零开始”,但他也耳濡目染了“奋斗”的劲头,并感谢中国给了他那么多的好机会。“无论以后我去哪里,都会带着这些知识,这些美好的回忆。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来到中国,了解中国丰富的文化,认识热情的中国人,去看看中国令人目瞪口呆的漂亮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