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住建部部长王蒙徽在演讲中提到,2020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3.89%,城市数量达687个,城市建成区面积达6.1万平方公里。这一系列亮眼的数据都说明我国的城市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更创造了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
确实,回想20年前,我国的城镇化率刚刚到36%,城镇人口也只有4.5亿。再看今朝,经历二十多年的快速城镇化发展后,我国的城镇人口已经高达9亿。更值得一提的是,过去20年有3.08亿农村人口转移到了城市,平均每年有1540万人“洗脚上岸”成为城市新市民。事实上,今天我国城市发展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本质上就是数以亿计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所推动的,因为如此大规模的人口转移背后是资源、资金、产业、技术等的一次大规模集中。
我们甚至可以自豪地宣布,短短20年时间,中国就走完了很多发达国家40年才能走完的路。不过,需要提醒的是,当我们为今天城市发展建设所取得的瞩目成就“高唱赞歌”时,有两个现实问题不容忽略:
其一、城市住房压力大、生活压力大,靠工资收入买房越来越难。过去二十年,我国的房地产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创造了数不尽的财富。但与此同时,我国的房价也严重与居民工资性收入脱节——2000年我国平均房价不足2000元/平,而2020年底已经飙升到了9859元/平,平均涨幅达5倍之多。截止到2020年末,全国50个重点城市的房价收入比均值已经高达13.3。其中排在首位的深圳高达35.2,这意味着购买一套房子需要不吃不喝努力工作至少35年。
当下,不管是一二线城市,还是三四线城市,买房都越来越难了。我们此前计算过,现在即便在单价刚刚“过万”的县城买房,门槛也已经提高到了40万。而城市的快速发展带来的结果就是:当数以万计的农民工挥洒汗水拼光了力气,助力城市更快、更繁荣发展后,才蓦然发现,偌大的城市竟然没有他们的一席之地——付出劳动力所换来的工资性收入,根本无力支付节节攀升的高房价。
其二、城乡差距越拉越大,二元社会结构矛盾突出,但现实中很多人却面临“城市里无法立足,农村又回不去”的艰难处境。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不仅拥有丰富的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资源,更汇聚了大量产业、技术、资金,这意味着城市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基本保障,而城市的这些优势也在不断对农村进行虹吸。资料显示,过去三十年,农村人口累计流失了近4亿。由于人口大量流出,很多农村都出现了“十户九空”现状,这直接导致大量的农村宅基地闲置、耕地荒废。资料显示,全国空置的宅基地面积高达1亿亩,占总量的40%。
此外由于缺乏人才和资金支持,农村的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也相对落后。乡村优质教育、医疗、养老资源极度稀缺,这严重制约了农村的发展建设。
现实中有很多在城市打拼多年仍然一无所获的人,一贯保持“城里混不下去,大不了回农村”的想法。确实,在农村老家拥有一块宅基地和一套独栋的农村楼房,不失为城市高房价、竞争压力大之下的另一种选择。可问题是现实中很多人由于很早就落户城市,现在对农村老家的宅基地、住房、耕地等根本是一无所知。此外还有一些早期“进城定居”者的后代们,虽然有权利继承大量的农村房屋,但却无意返回农村生产生活,这无形中就造成了大量的农村社会资源浪费。
对于上述两大问题,国家早就注意到了,事实上过去这5年多时间里,国家也一直在致力于乡村发展建设,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壁垒。尤其是2017年,中央明确,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宣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众所周知,土地是一切自然资源中最基本的资源,更是生产、生活资料、财富的来源。因此,乡村振兴发展,要从农村土地确权开始——法律缺位、责任承包制等种种原因造成了我国农村土地地籍管理混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没有清晰的登记账目,国家无法清楚掌握农用地的各类信息;2、村民、集体与个人之间有不少遗留问题;3、农村居民对其土地的产权没有证书依据。基于此,只有完成对农村土地与房产的大规模确权登记,才能构建起完整的农村资产财产权益体系,盘活农村生产要素,解放农村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