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论|银行“引导”老人买保险,这病该好好治治了

2021-09-04 19:55:39 作者: 来论|银行“

9月3日,一湖北潜江市民向记者反映称,今年6月,其59岁母亲彭大妈在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潜江市泽口营业所办理存款业务时,被引导稀里糊涂将钱“存”入了保险公司账户。其母不识字,原本是去存钱的,但银行工作人员告知其存银行与买保是一样的。结果,今年8月31日,彭大妈想取出2万元时,发现只能取回9000多元。

银行卖保险,老人们苦之久矣。一些老人由于比较信息闭塞,在他们观念中,银行就是存钱提钱的,与保险公司是两回事,因此他们也就不可能去仔细审核相关要求。2003年,监管机构允许一家银行同多家保险公司合作之门打开后,乱象出现了。2008年左右银保大爆发时间,银行卖的保险坑死了一堆人。为了有效治理银行误导销售、私售“飞单”等现象,银监会在2017年8月23日就发布了《银行业金融机构销售专区录音录像管理暂行规定》,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实施专区“双录”,即设立销售专区并在销售专区内装配电子系统,对自有理财产品及代销产品销售过程同步录音录像。但是,一些银行并没有严格执行这一规定,老人到银行存钱结果买了保险的事,仍然时常见诸媒体报道。

2019年8月,银保监会推出《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管理办法》。其中,针对容易被误导的老年人群体,做出了特殊要求:当投保人年龄超过65周岁或期缴产品投保人年龄超过60周岁时,向其销售的保险产品原则上应当为保单利益确定的保险产品,且保险合同不得通过系统自动核保现场出单,应当将保单材料转至保险公司,经核保人员核保后,由保险公司出单……但一些银行又打起了60周岁以下老人的擦边球。像这位59岁的彭大妈的遭遇,显然就是一次对老人的误导。

由于彭大妈及其儿子不能接受这样的“保险”,要求“退款”。9月2日,他们来到邮储银行潜江市泽口营业所沟通。他们的录音显示,银行工作人员说,“我就说,(办这个保险)相当于给自己攒钱养老。一年存2万,存3年就不用存了。前五年不能取,到第6年要用,你可以取65700多元,之后都可以随时取。当时都说了的。”显然,这样的说法,对一个平常洗碗打工挣钱、不识字导致信息闭塞的老人来说,是明显的有意误导。而从网友的评论来看,不少老人都有类似被误导买了保险的经历。

尽管根据《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七条,基于重大误解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行为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但这个维权很难。按照规定,超过十五天的犹豫期,保险公司是不允许退保的。如果客户一定要退保,足够强硬,依然可以退,不过退保的损失金额非常之高,可能初始投的2万元,至多能领回6000元。

去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要求产品的“适老化”必须考虑老年人身体机能、心理状态、认知水平、所处环境等各方面的因素特点,提供满足他们需求的功能设计及应用服务。对银行卖保险误导老人这一顽症,相关部门不妨纳入适老化与信息无障碍制度,银行必须明确向老人说明是存款不是保险,严格执行卖保险的同步录音录像规定,并保存音像资料一年以上。如果误导老人,则由银行赔偿老人的损失,并对银行做相应处罚。

(作者 丁慎毅)

投稿邮箱:qilupinglun@sina.com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来源:齐鲁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