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审判亲历者、上海海事大学教授高文彬追思会:丹心从来系家国,忠魂永在铸功勋

2021-09-04 19:56:04 作者: 东京审判亲历

9月3日,我国著名国际法学者、东京审判中方代表团全程亲历者、上海海事大学资深教授高文彬先生追思安葬仪式在上海福寿园人文纪念公园举行。丹心从来系家国,忠魂永在铸功勋。高老先生在过世周年后,于中国人民抗日抗战胜利纪念日举行落葬仪式,入土为安。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6周年,现场举办了“铭记历史:纪念抗战胜利76周年”主题活动,高文彬先生纪念碑正式揭幕,参与追思会的社会各界人士致敬献花并合影留念。

追思会现场

上海海事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严大龙代表学校在追思会上致辞,他表示,高文彬教授一生始终将个人的奋斗与国家、民族的前途与命运紧密相连,充满非凡的胆识和超群的智慧。高教授伟大赤诚的爱国情操、执着坚韧的学术追求和学高身正的高尚师风是海大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底蕴,将被海大师生和校友永远铭记。

在老电影厅,众人通过视频追忆高文彬,重温高文彬的音容笑貌,再度感受老先生的人格魅力。高文彬家属致答谢辞,表达了对亡人的追思以及对社会各界的感谢,同时向纪念馆捐赠高文彬遗物。

高文彬曾对自己的生平做过这样的评价:“我一生大概就这样两件事情:一是东京审判,二是大词典。”

高文彬纪念碑

1946年,高文彬教授临危受命,赴日参加东京审判,与另外16名中国代表团成员一道,经过长达两年半的艰苦努力,最终将一批对中国人民犯下滔天罪行的日本战犯送上绞刑架。时年仅24岁的他还为日本战犯的最终定罪发掘了至关重要的证据,揪出了日本“百人斩竞赛”的元凶,将侵华日军永远钉在了人类历史的耻辱柱上。

高文彬一辈子与法学结缘,改革开放后成为上海海运学院(现为上海海事大学)国际航运系教授,从事国际私法的研究与教学工作。执教国际法直到退休后,高文彬仍坚持为研究生开课。高文彬当年的学生,如今已遍及法律实务界和学术界的各个领域,有的成为各自领域的中坚力量。

1997年,已然退休的高文彬与潘汉典、王名扬等知名老教授一道,参与了《元照英美法词典》的编撰工作。2003年,《元照英美法词典》得以顺利出版,成为法学领域的权威参考资料,填补了我国法律辞书领域的空白。

来宾在纪念碑前致敬

上海海事大学原党委书记、法学院教授、高文彬生前同事於世成说:“高老身上的爱国情、对专业的态度和老实为人这三点,值得年轻人学习。”他也希望青年一代牢记,无论身处何方,都要记得背后有个伟大的祖国,要怀着敬畏之心,做好本职工作。

高文彬的女儿高岚在现场说,父亲的爱国情怀从来没有变过。“我父亲生前有非常多的资料,都整理得整整齐齐。家人很愿意把这些资料捐献出,让大家看到当年的知识分子是如何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又是怎么报效祖国的。”高岚将父亲当年的讲稿和教材等赠予了上海海事大学,这些展品是留与海大学子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图片由学校提供

来源:上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