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纪念,李锦健特地下车拍了张照片。
李锦健和队友共10人、两车,携带破拆装备和地震救援装备,日夜兼程32个小时,从青岛赶赴鲁甸震中。
“到了之后,我们先和队长会合,随后队长到指挥部领任务,我们搭建指挥所和生活帐篷。10个人住两个帐篷。”帐篷搭在了一个村子旁边,当时村里除了一所小学,其他土屋全都塌了,“我们是在一片断壁残垣中搭起了帐篷”。
这一次,19岁的李锦健果然被安排在了后勤岗,“负责全队的吃喝拉撒,如果队员需要装备,就从指挥部送到前线”。
“我们吃的东西很多是从青岛带过去的,本以为半个月差不多能结束,结果救援了20多天,最后几天粮食短缺,记得有一次我们10个人吃一个大头菜,最后还是当地政府给我们发了饭。”
“到了救援现场如果没有默契根本不行,因为现场是要争分夺秒的。”第一次参加地震救援,李锦健最大的感触是老队员之间的默契,“看到队员们之间用一个眼神就知道要拿什么,这种默契没有长年累月的积累,很难做到。”
“这一次我也体会到了英雄的另一层含义。以前觉得,在灾难面前,救援人员就像英雄一样英勇无敌。但这一次,在灾难面前,我感觉搜救队员也是一个个平凡的人,只是他们做着不平凡的事。”
都是为老百姓服务
“这几年最大的变化是脾气收敛了,做事靠谱了,遇到事知道该怎么应对了。”
从2012年的17岁,到2021年的26岁;从2012年的志愿者,到2021年的合格队员,伴随着青岛红十字搜救队的发展,李锦健也在不断成长。
李锦健描述自己原先的脾气“一点小事就能点起来”,到了队里后,他的脾气渐渐改了很多,“队里的老队员都很沉稳,他们说如果性子急,根本不适合做救援。”
李锦健打了个比方,山地救援中遇到一个伤者,如果不先检伤,而是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给包扎了,那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所以救援过程中一定要沉下性子,按部就班来做事。“后来回家,我妈都说,你这脾气好了很多。”
进队时,李锦健是全队年龄最小的,也受到老队员们的格外关照。
2015年,队里把他送到国家救援队进行培训。“这是民间救援组织的‘黄埔军校’。那是我第一次进入国家救援队培训,培训了半个月,主要学习地震破拆,还有各种救援技能。”
2019年,李锦健跟随青岛红十字搜救队参加全国首届社会应急救援力量技能竞赛,获得破拆组全国第二。
一路走来,李锦健跟随搜救队不仅救人无数,还因此收获了爱情。
“我对象是和我一个单位的,本来我们互不认识,只是在公司里会碰到,从鲁甸地震回来后,我的一张照片登上了半岛都市报,她从报纸上认出了我。可能觉得我很勇敢吧,后来我们就在一起了。”
如今,李锦健是交运集团即墨分公司一名网约车司机,去年刚刚和对象结婚。
“我为救援队奉献了我的青春,救援队也点亮了我的青春!”李锦健满脸自豪,“虽然我没有参军,但以后我有了孩子,孩子如果问我为什么没有参军,我会说,你爸爸和军人一样,都是为老百姓服务。”
伴随着众多队员的成长
搜救队自身发展面临着不小挑战
如何让搜救队生存下去
是每一任队长都在思考的问题这是我们喜欢做的
和所有进入红十字搜救队的成员一样,李锦健最常被人“关心”的就是——“你们出去救援一次给多少钱?”当他轻轻吐出“没有钱”三个字时,对方都会回以惊讶、不信、略带嗤笑的表情。
“他们会说这不是傻子吗?”今年45岁、有着数百场救援经验的朱本宁说,被问得多了,也就习惯了。
和他黝黑的皮肤一样,朱本宁粗糙的手掌被机油染得黢黑,他的本职是一名公交车修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