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周刊丨热“搜”!哪里需要救援,他们就去哪里,能多挣一份工资?答案是……

2021-09-06 02:41:27 作者: 新闻周刊丨热

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丽平

一身工装、一身搜救服,他们的角色,在这两身衣服间不停轮换。

不求回报、只懂付出,他们是一群值得被尊重,但又未被深入了解的群体,他们是搜救队员。

他们中,有医生、司机、修车工、女白领,有夫妻、父子,有打工族、大老板……“干什么的都有,我们都是小人物,最大的相同点是大家都心善,都能坚持下来”。

白天治病,晚上救人

刘传海的诊室墙上,挂着一张崂山地形图。图上红色签字笔画的小红点密密麻麻,这些,都是他救援过的地点,“你看图上,红色代表能开车的路,黑色代表人走的小路,蓝色代表河流……还有很多没标注上呢”。

华严寺附近的半山腰上,高山溪谷、水声潺潺、鸟鸣阵阵,层层林雾中氤氲出一缕出世的色彩,刘传海的诊室便“安居”于此。

绳索、担架、救生衣……一件件搜救设备出现在诊室里,略显突兀。

是的,这不仅是刘传海的诊室,也是青岛红十字搜救队崂山作训点的临时队部。刘传海,是这间诊室的医生,同时,也是一名搜救队员。

刘传海是土生土长的崂山人,“从小在这里长大,小时候就喜欢爬山”。与崂山美景相伴的,却是复杂的地形和时不时发生的危险。“2015年,听说有这样一个专门救人的组织,和我的职业也很合拍,就自然而然加入进来了。”6年前,刘传海正式成为青岛红十字搜救队的一员。也就是从那时起,他开启了自己的双面人生:白天治病,晚上救人。

最难忘的是2019年那个冬天。“那是2019年的第一场雪,雪花飘飘,没想到却为傍晚的一场救援增加了困难。”

那天下午4点,搜救队接到一位市民求助,称其58岁的母亲于当天上午10点左右离家后未归,但是老人去了哪里、哪个方向,关键信息缺失。这样的搜救相当难,无疑大海捞针,只能盲搜。

1小时后,31名队员在事发地点完成集结。根据有限的信息,前线队员分成7个搜寻小组,沿不同线路展开地毯式排查。搜救覆盖从七峪至凉泉、从石门山至华楼山整个区域。

12月的深夜,寒风凛冽,风刮在脸上就像刀子割肉一样生疼。“图上1厘米,山上200米。在山上,方圆100米是一个很大的范围,因为有悬崖深谷、树木杂草,极大地增加了搜索的难度。”

晚上10点左右,搜救队已经对所有山域野地排查了两遍,没有发现有效信息,两只搜救犬因降雪影响,对家属提供的嗅源没有太多兴奋点。

晚上10点40分,简单休整后,所有队员展开第三轮排查,依然毫无收获,队员们无奈回撤。

“咣当——”,电缆井盖传出的异响传到搜救队员耳中,已经走出几十米的他们凭直觉感到异样,“地上翻遍了,只能考虑地下了”。果不其然,翻开井盖,老人因为长时间处于低温环境,已经被冻僵。众人一番忙碌,直到晚上12点才用担架把老人转运至山下。

一场救援,身兼两职

搁在几年前,王磊很难想象,自己的人生会走上如今的轨道,“这一切还多亏加入了搜救队”。

1990年出生的王磊是崂山沙子口人,爬山是他的一大爱好,他的微信名就叫“巨峰”。2016年的一个周末,彼时还在当保安的王磊去爬山,途中恰逢红十字搜救队上山救援。凭着对巨峰地形的熟悉,王磊协助搜救队一起寻找,最终找到了受困者。那一次的经历让王磊印象深刻,“救人”的一幕在王磊看来“很了不起”,“我就想加入他们”。

顺理成章的,从小就常到敬老院当义工的他,成了这支队伍的一名志愿者,并接受了体能、医疗包扎、心肺复苏等各项技能训练。

 1/7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