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家童道明去世:生平个人简历资料回顾

2020-12-25 11:00:00 作者: 翻译家童道明

  除了戏曲之外,童道明先生对契诃夫的翻译和收拾,许多著作都能看出契诃夫和童道明身上的一种“心爱”。 谈及自己翻译编选的《阅览契诃夫》一书,童先生说,“是想录入他的一些富于人道的、像抒发诗相同美丽的小说,为以往的几种选本做一个弥补。”而信件集《心爱的契诃夫》这部著作爽性便是以“心爱”作为署名。“读契诃夫的小说、剧本天然能了解契诃夫,但依据自己的经历,是在读完了他悉数的四千多封信件之后,才敢说我对契诃夫多少有了逼真的知道。”童道明在新书中说,自己关于这位俄国文豪个人的更多了解是来自信件,包含他写给爱人的情书和与托尔斯泰、高尔基、柴可夫斯基等名人的往来。

  曾有人说童道明先生是我国最懂契诃夫的人。“我当然不敢这么说。”童先生谦逊地说道,但他接下来又说了自己与契诃夫的神交:“我只能说契诃夫是被我十分之挂念的人,是一个我能够与之隔空对话的人。”截止二零一八年,童先生发明了12个剧本,其间四个是向契诃夫问候的。2017年,童先生开端写公号“童道明札记”,其间有一半的内容是围绕着契诃夫打开的。“懂得契诃夫的妙处之后,我是给自己下了决计的,一定要简略,不逾越400字,一个一个点,不能超。”

  谈及自己挂念的契诃夫,童道明说,最让他感动的当地,是契诃夫的仁慈和悲悯情怀, “(契诃夫)也许是十九世纪俄国作家中最仁慈的一位。”

  在《契诃夫戏曲全集》的新书发布会上,童道明曾借题发挥说:关于文学发明而言,“仁慈也是生产力”。由此我愈加信任:要写出好的著作,就要做个好人。至于契诃夫的悲悯情怀,童先生说,这是贯穿在契诃夫剧作和人生中的:“许多有成果的戏曲家都是契诃夫传统的继承者,像阿尔布卓夫,他从前想写个“反面人物”,便是写不出来。事实上曹禺的剧本里也没有真实意义上的反面人物,《雷雨》里的周朴园并不是。”

  剧作家童道明:用一种悲悯的心境来写剧中人

  童道明翻译契诃夫的著作,从原剧到表演本,从小提到信札,他写下许多与契诃夫有关的著作和文章,然后,他把契诃夫写进自己的戏里,看着他出现在舞台上。

  1996年童先生为留念契诃夫的《海鸥》首演100周年,发明了《我是海鸥》,2010年头首演这部戏完结首演。2009年童先生发明的《塞纳河少女的面模》进入剧场,间隔起笔发明这部著作也过去了许多年。他说,这是要等“瓜熟蒂落”,要“长于等候”。

  童道明开端走向剧作家的路途,动了戏曲发明的主意,和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与于是之先生的一次说话有关。那一天,于是之打电话给童道明,约他在紫竹院公园谈天,那是英若诚先生患病的第二天。“老于和我说,北京人艺有三个清华的毕业生,两个现已走了,一个又病成这样……”于是之提到自己的痛心,“北京人艺没有一出真实为知识分子说话的戏。”

  “ 我很震慑“,童道明说,“觉得这话还真有道理,《明亮的天》、《丹心谱》都不是为知识分子说话的。我写剧本便是从老于这句话开端的。人是慢慢地知道自己的可能性的。”

  2005年童道明开端提笔写《塞纳河少女的面模》,以翻译家冯至先生为主人公。“2009年7月十一日季羡林先生逝世,我加写了一场冯至和季羡林的戏。这是一代知识分子的全体谢幕。”

  而这样的剧作发明,不仅是指向实际,也是指向了契诃夫。童先生说,他的主意是向契诃夫和曹禺学习,“用一种悲悯的心境来写剧中人”。“学习契诃夫体现在三个方面:知识分子作为戏曲人物的主体;用人与环境的抵触来代替人与人的抵触;赋予台词更多的文学兴趣和潜台词的意蕴。我感觉,我的剧本更合适做朗诵剧。”

  2015年是契诃夫诞辰155周年。这一年发生了两件大事。

  当年1月20日北京公民艺术剧院首演《万尼亚舅舅》,童道明先生是译者之一。早在十年前,是在李六乙导演的“鼓动”之下,童先生翻译《万尼亚舅舅》:“翻译《万尼亚舅舅》有时遣词用句颇费酌量,那是由于剧本里的台词太美好了。”这次翻译,促进童道明写了一篇题为《有精力谓之富》的散文。“我把《万尼亚舅舅》里的一段独白拎出来,当作人的崇高的“第三精力境界”:‘当我走过那些被我从砍木的斧头下救出的乡村的森林,或许当我听到由我亲手栽种的幼林宣布美好动静的时分,我便认识到,气候好像也多少遭到我的分配,而假如一千年之后人们将会美好,那么这美好中也有我一份细小的奉献。’这是契诃夫《万尼亚舅舅》里的一句台词。在这段台词里,人逾越了自我,把小我化入大我,满怀信心地把自己的生命存在与发明,融入前史时空与造物主的发明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