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七大亮点彰显宝安污染防治成效
11月末,在茅洲河燕罗湿地公园,层层叠叠的花海绘就南国秋色。缓缓流动的河水泛着波光,清澈见底,游人络绎不绝。从水体黑臭的荒滩地变身景色宜人的湿地公园,茅洲河燕罗湿地公园的变化,是深圳市、宝安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一个缩影。
2016年以来,宝安区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推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四年来,宝安区从生态制度、环境质量改善、生态经济、生态安全、生态文化等十个方面,推动实施147项工作措施和201项重点工程,构建了“地方党政负责、环保机构监管、相关部门联动”的工作格局,打造了高度发展的工业强区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宝安模式”,实现从质量达标到生态健康的跨越式发展。
亮点一:决战决胜水污染治理,66条河流全部消除黑臭
四年来宝安区累计投入534亿元,推进河流和黑臭水体治理,全区共新建3976公里雨污分流管网,总数达到14125公里,是深圳市政道路配套管网(1391公里)的10倍。完成3480个小区正本清源改造,全面补齐雨污管网缺口;新建污水处理厂7座,总数11座,污水处理规模170.5万吨/日。全区66条河流已稳定消除黑臭,374个小微水体全部完成整治。宝安区的“高强度持续投入、全流域系统治理、大兵团联合作战”治水模式得到中央环保督察组的充分肯定,央视、人民日报等多次专题介绍了茅洲河的治理经验和治理成效。宝安区还一举拆除铁石水库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493栋建筑,实施铁石水库水源保障工程。
亮点二:以治水力度治理大气,空气质量改善幅度全市最大
在废气排放强度全市最高、废气污染源全市最多的情况下,如何实现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是摆在宝安区面前的严峻考验。2016年以来,宝安区创新推出了网格化监管、环保主任等制度,在全市率先打造钣喷一体化“共享车间”,对涉VOC重点企业实现在线工况监控。2020年,出台了全面改善空气质量的“气九条”,将全区10个街道划分为4个大气重点管控区;对所有涉气污染源开展“挂图作战”,明确每一类和每一个污染源的整治要求。严格落实扬尘防治“7个100%”,积极推进泥头车纯电动化改造。全区PM2.5浓度连续三年下降,改善幅度排名全市第一。
亮点三:推进无废城区建设,固废基本实现自产自清
宝安区不仅能对自产的固体废物基本做到自行处理,而且承担了全市的处理重任。生活垃圾方面,老虎坑垃圾焚烧厂实际处理能力1万吨/日,全球第一,在全量处理区内垃圾的同时,还承担了光明、龙华和福田的生活垃圾处理任务。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在5个街道率先推行环卫一体化PPP模式,821个住宅小区实现垃圾分类100%全覆盖。建筑废弃物方面,建成全国最大规模的工程弃土资源化利用厂——大铲湾三期余泥渣土分选基地,8条生产线年处理规模达1800万吨。危险废物方面,全区年产危废39万吨,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建成全市最大的茅洲河底泥处理厂,年处理能力180万立方米。
亮点四:加快发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任务顺利完成
茅洲河流域累计淘汰重污染企业67家,整治“散乱污危”园区56个,滚动推进273家重点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高标准建设全球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环保基地——江碧环境生态产业园。2016年以来,全区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16.44%,水耗累计下降19.83%,COD累计减排60%,氨氮累计减排55%,每年均超额完成市下达节能减排任务。
亮点五: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产业能级实现新跃升
全区国高企业达到4885家,总数全国第二,2019年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65.1%,位列中国创新百强区第2名、工业百强区第6名。积极引进腾讯“互联网+”未来科技城落地,推动产业绿色化和高端化。推动海洋新城规划建设工作,“中欧蓝色海洋产业园”落户宝安。
亮点六:创新生态监管模式,率先实现环境管理智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