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仍然是当下我们面临的一大难题,虽然现在全国的疫情都得到了控制,但偶尔还是会出现一两例因防范不到位而感染的病例,近日河北南宫首例新冠感染者细节被公开,据了解该感染者在医院隔4.5米被传染,那么具体情况是什么样的呢?大家跟见闻坊小编一起去详细了解一下~
河北南宫首例新冠感染者细节
3月19日上线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报》披露了今年1月初发生在河北邢台南宫的新冠病毒感染事件传播链条。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病例追踪发现,2020年12月25日,南宫市的首例病例(患者A)在石家庄市的河北儿童医院与同样在此看病的另一例新冠肺炎患者(患者B)有接触。两人在彼此相距4.5米的房间里待了16分钟。在此期间,他们没有说话或触摸相同的物体。患者B取下了两次口罩吃东西,然后患者A摘下了口罩打了电话。
上述细节披露在论文《A COVID-19 Outbreak — Nangong City, Hebei Province, China, January 2021》(2021年一月发生在河北南宫市的新冠肺炎暴发事件),作者来自中国疾控中心、河北疾控中心等。
1月3日,南宫市报告了首例有症状的新冠肺炎病例。中国疾控中心,河北疾控中心和邢台疾控中心共同开展了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并追踪了疫情。截至1月27日,南宫市共报告了76例病例,其中8例无症状。
南宫市首个新冠肺炎病例是一名34岁的男性上班族(患者A),他在2021年1月1日14∶00体温38.1℃,在15:30时开车到南宫市人民医院发烧门诊进行评估和治疗,并进行了核酸检测。患者A在1月2日被告知其核酸检测呈阳性。1月3日,患者A被诊断为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并进行了隔离治疗。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病例追踪发现,患者A于2020年12月25日去了石家庄市河北儿童医院呼吸科,并在候诊区与有症状的新冠肺炎病例(患者B)密切接触。来自石家庄市藁城区的女患者B患有哮喘,于12月25日发热(最高温度38.5℃)。
视频监控显示,患者A和B在彼此相距4.5米的房间待了了16分钟。在此期间,他们没有说话或触摸相同的物体。患者B取下了两次口罩吃东西,然后患者A摘下了口罩打了电话。
河北省疾控中心的全基因组序列可追溯性分析发现,患者A的病毒核酸样本与武汉参考菌株(NC_045512)相比,具有欧洲L基因型家族基因座的突变特征,位于B.1.1.123分支。基因组序列具有21个核苷酸突变,与藁城区病例的病毒样品相同。患者A和患者B的病毒的遗传序列高度同源。
传播链的特征显示,此后南宫市的所有新冠肺炎病例均与病例A患者有关,存在与患者A相关的单位内传播、家庭聚集传播、医院感染和社区传播,在传播链中观察到八代感染。
延伸阅读: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为什么还要打疫苗?
截至3月20日24时,全国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疫苗7495.6万剂次。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为什么还需要打疫苗?民众可以自主选择疫苗品牌吗?肿瘤患者、孕妇有必要接种吗?接种后可能会产生哪些不良反应?
3月21日下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就新冠病毒疫苗安全性有效性有关情况做出回应。
新冠治愈或已接种疫苗仍有感染风险 入境管控根据不同国家实际情况差异化实施
国内疫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我们为什么仍需佩戴口罩、提高警惕?
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冯子健表示,来自高流行地区的人员入境或物品入境,仍然有导致我国境内传播的风险。即便在高流行国家已经感染过,或已接种疫苗的,也不能完全避免出现感染。虽然发病风险会大大降低,但仍然有再感染的风险。入境以后,如果防范不好,也可能会导致在境内传播。
目前,不管是哪个国家的哪种疫苗,重症预防效果都要好于轻症预防效果。境外还出现了几个特别令人关注和担心的变异病毒,对疫苗的保护效果造成了一些影响。
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我国现阶段常态化防控工作还要继续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各项措施,根据全球的疫情形势和全球的接种情况,对部分措施进行有序地调整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