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儿童的融合教育不能“形合神不合”

2021-03-30 12:01:30 作者: 自闭症儿童的

  4月2日世界自闭症日即将到来。据估算,中国约有300万~500万名自闭症儿童。作为一种精神障碍疾病,自闭症的病因至今仍然不明,也没有有效药物能够治愈,世界公认的可以改善自闭症症状的只有“科学干预”。什么样的干预方式才称得上是“科学干预”,什么样的效果才是“证明有效”,社会又能为自闭症儿童家庭做些什么,是各国业内人士长期以来摸索和讨论的问题,也需要更多人共同关注、探索。

  “在对自闭症儿童进行教育干预时,不能仅仅从家长的愿望出发,而要把重点放在自闭症儿童本身。有时候家长的想法也许会受与其他孩子攀比等主观因素影响,而并不符合孩子发展的客观需求。干预团队要理解自闭症儿童的真正需求,以他们的需求为本,来帮助他们提升自己的能力。”国际认证博士级行为分析师黄伟合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说。

  黄伟合曾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家自闭症儿童诊所工作了很多年。他的患者中有一个十岁左右的女孩,由于女孩病情比较严重,所有专业人员都认为她应该去学习一些对她有用的事,比如学习跟其他孩子互动以及简单照顾自己生活的能力,女孩的父亲接受了医生的意见,但是女孩妈妈却不甘心,她一定要让孩子学会写作文,今后好去大学读书。由于写作这件事远远超出了女孩的能力,女孩不仅非常抗拒,而且还慢慢出现了攻击性行为。

  黄伟合在国内从事自闭症儿童的培训和咨询时也看到,有些家长在设计孩子的教育计划时,往往不注意从“对孩子有用的目标”开始,而是希望孩子经过干预后很快就能变得像普通孩子一样。这无形中给孩子和自己都施加了很多压力,不仅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自己也会变得焦虑。

  孩子的需求需要经过专业机构的定性诊断和定量评估来判定。“不仅是对孩子的能力,也对孩子的问题行为进行评估,总体上讲就是要了解孩子现在的水平是什么样,在此基础上制定适合孩子的教学目标,并进行个别化干预。”黄伟合说。

  黄伟合认为,自闭症儿童教育、干预要从注重功能性出发、逐渐引入提升主动性和灵活性,这是由自闭症儿童自身特点决定的,也体现了对孩子作为一个发展主体的尊重。

  自闭症儿童教育干预:注重功能性、主动性、灵活性

  “功能的意思就是有用。”黄伟合说,“在做自闭症儿童教育干预时,特别是早期,要让孩子在干预过程中学到对自己有用的新能力。”很多带孩子来诊所咨询的家长,都会要求孩子跟咨询师打招呼,以表示礼貌。但其实,自闭症儿童在未经干预之前非常不善于社会交往,在被要求“打招呼”时往往会表现出胆怯。黄伟合说,很多家长在教导自闭症儿童说话时,都会先从教孩子“打招呼”“叫人”开始,但是教育干预专家主张,应该让他们学习真正有用的“功能性”的语言,比如当孩子选择玩具时,能够表达出自己想要玩乐高还是汽车,或者想要吃什么样的食物等,由此,让孩子体验到学习语言的乐趣。

  “自闭症儿童大多表现很被动,只会在别人问话时回答问题,不会主动地关心别人的生活,走入别人的故事。”因此,黄伟合认为等孩子有了一定的功能性语言后,自闭症儿童教育干预还要注重培养孩子的主动性。

  黄伟合的患者里有一个十几岁的男孩,已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干预,有了一定的语言能力,但他的语言还缺乏主动性。黄伟合给他设定的下一个目标就是能够关心别人,根据别人讲述的故事主动提出相关问题。在就诊期间,他对男孩说:“我给你讲一件事情,你向我提出一个问题,每提一个问题你在本子上画一个勾勾,集满10个勾勾,你就可以玩我手机里的最新游戏了。”男孩点点头,表现出非常高兴的样子。于是黄伟合对他说:“我今天晚上要去看一个朋友。”男孩不知道该问什么,黄伟合提示他,可以问朋友的名字,可以问他会和朋友一起做什么等。在他的引导下,男孩慢慢地问出了问题。经过一个星期的训练,男孩进步很快,已经可以在没有提示的情况下主动提问了。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