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五礼之一军礼:大师、大均、大田、大役、大封

2020-12-19 22:39:14 作者: 西周五礼之一

  军礼是西周五礼之一,是用于征伐、或其他有关军事活动方面的礼节典礼。如《周礼》所举大师、大均、大田、大役、大封,以及《开元礼》的告太庙、命将、班师、宣露布、大射、马祭、大傩等。《周礼·春官·大宗伯》:“大宗伯......以军礼同邦国。大师之礼,用众也;大均之礼,恤众也;大田之礼,简众也;大役之礼,任众也;大封之礼,合众也。”下面趣前史小编就为我们带来具体的介绍,一同来看看吧!

image.png

  大师之礼

  大师之礼,指王者出征征伐,其戎行行止动容,自有其礼法。皇帝御驾亲征,威仪隆重,旨在调集国民为正义而战的热心,故《周礼》云:“大师之礼,用众也。”

  大均之礼

  大均之礼,指校对户口,调理赋征等。清末经学家孙诒让言:“此主王国而言,盖欲均地政地守地职之等,须属聚众庶,大平计事,故属军礼。”依据《周礼·地官·小司徒》记载,古代的戎行建制,以五人为一伍,五伍(二十五人)为一两,四两(一百人)为一卒,五卒(五百人)为一旅,五旅(二千五百人)为一师,五师(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

  国家依据这一建制“以起军旅”(征兵),一起“以令贡赋”(分摊军赋)。也便是说,应征的战士有必要自备车马、盔甲等。这种做法与其时兵农合一的社会现状相适应,出则为兵,入则为民。大均之礼意在平摊军赋,使民众担负均衡,唐宋今后,跟着社会的改变,军礼中不再有这一条。

image.png

  大田之礼

  古代诸侯都亲自参加四时田猎,以及因田习兵,审阅车徒等。别离称为春蒐(sōu)、夏苗、秋狝(xiǎn)、冬狩,称之为大田之礼。其主要意图是审阅战车与战士的数量、作战才能,练习未来战役的和谐合作。

  田猎不但是一项具有军事含义的出产活动,还与祭祀有关。殷商甲骨文中有很多的田猎记载,作为已是农业经济为主的社会,田猎不再是以糊口、果腹为意图的出产手法,周代更是如此。田猎的效果,一则为田除害,维护农作物不受禽兽的浪费;二则供应宗庙祭祀;三则为了奔走车马,弯弓骑射,劳师动众,进行军事练习。

  礼法规则,田猎不捕幼兽,不采鸟卵,不杀有孕之兽,不伤未长成的小兽,不损坏鸟巢。别的,围猎捕杀要围而不合,留有余地,不能一扫而光,斩草除根。这些礼法关于维护野生动物资源,保持自然界生态平衡是有积极含义的。

  大役之礼

  大役之礼指国家为建筑王宫、城邑等而大兴徒役。大役之礼要求依据民力的强弱分派任务,也便是孔子所说“为力不同科”的思维。

  大封之礼

  大封之礼指勘定封疆,建立界标。郑注云:“正封疆沟塗之固。按古者封国各有疆界,若有侵越,或错互不正,则以兵征治之也。故亦属军礼。”诸侯彼此侵犯,抢夺对方疆域,使民颠沛流离。当侵犯的一方遭到征讨之后,要承认原有的疆界,集合分开的居民。古代疆界都要封土栽树,故称大封之礼。

image.png

  皇帝亲征

  皇帝亲征是一件严重的事情,《礼记·王制》说,出征前要举办“类乎天主”“宜乎社”“造乎祢(nǐ)”“祃(mà)于所征之地”“授命于祖”“受成于学”等礼仪。类、宜、造、祃都是祭名,祭祀天主、社、祢(父庙)和所征之地,是为了请求各方神灵的保佑,保证战役的成功。授命于祖是为了告庙,并将神主请出,奉手军中。受成于学是为了决议作战的策略。

  此外,戎行的车马、旗帜、武器、军容、营阵、检阅等无不依必定的仪节进行。戎行的日常练习,包含检阅、车战、舟师、马政等,都有严厉的礼仪规则。取胜之后,还有凯旋、告庙、受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