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的谥号是什么?为什么是孝肃?

2020-12-26 00:01:00 作者: 包拯的谥号是

  包拯谥号为什么是孝肃你知道吗?不知道不要紧,趣前史小编告知你。

  包拯的终身历经宋神宗、宋仁宗两朝,其五光十色的人生阅历中凝结在包拯身上的忠、孝、廉的道德品质,构成一种“孝肃之风”,对包拯宗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孝肃”正是包拯的谥号,也是他的化身。

  这种“孝肃之风”通过包拯后嗣的承继光大,构成了包氏宗族特有的“孝肃家风”。《家风》中就说道:“龙图懿范神州颂,孝肃家风万世传。”包拯对后代的要求很严,他曾留下家训一则:“后世后代官吏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回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后代。”

  而他的长媳崔氏、子包绶、孙包永年严守家训。以孝肃包拯为榜样,无论是居家仍是为官,始终坚持忠实、孝廉和正派的孝肃遗风。

image.png

  包拯的长媳崔氏,在十九岁时和包拯的长子包繶成婚。不到一年包繶就病故而去。只留下了一个儿子名叫文辅,但是文辅在五岁时也夭亡了。包拯看崔氏年少,不忍心她就这样一辈子守寡,便自动托人寻求崔氏的定见,让她“还宗”,另结良缘。

  而崔氏为了照料晚年丧子又丧孙的包拯,使包拯能尽心处理国家大事。便“蓬垢涕泣出堂下”对包拯说:“您老人家是全国很有名声的人,我能成为您的儿媳孝侍公婆,现已很侥幸了,怎能敢玷污家声!”并立誓说:“生为包妇,死为包鬼,誓无他也。”

  包拯五十九岁时,侍妾孙氏为包拯生了一个儿子名包绶,不久,孙氏离去,包绶便由崔氏育婴。1062年包拯病故逝世,崔氏服侍婆婆,从开封护灵至合肥。数月后,崔氏的母亲吕氏从荆州来到合肥看女儿,并要求女儿改嫁,崔氏便说:“公公逝世了,婆婆也现已垂暮,而小叔还年幼,这个家需求我来坚持。”吕氏见此便要求崔氏送自己回家。

  而婆婆董氏和乡亲们忧虑崔氏一去就不回来了,依依不舍。崔氏便向世人表明,“苟不如志,即以尸还包氏”。崔氏到荆州说服了舅父和亲朋,按期回来合肥。朝廷知晓了崔氏的业绩,便授封她为寿安县君。

  四年后婆婆病重卧床。崔氏和小姑陪床护理,亲身煎药喂养。1068年婆婆逝世后,包氏家庭由崔氏掌管,她视包绶为亲生,关爱育婴,为他择师教授,物色爱人,扶持到差,又想方设法地给包绶找到了生母孙氏。通过多方尽力,将族子包永年过继到包繶名下,尽心育婴成人,为包拯长子承传了血脉。

  崔氏对包拯配偶的事孝,对包拯后代包绶、包永年的尽心育婴,为包氏宗族的生息与开展作出了重大奉献。1086年保信军长官以“崔氏节行著乡里”上报朝廷。朝廷特赐崔氏升为永嘉郡君。“乃表门闾”。在其家门口修建一座“节妇台”供后人尊敬永瞻。

image.png

  崔氏于1094年病故,享年六十二岁。

  包拯次子包绶原名綖。包拯逝世时他才五岁,由嫂嫂崔氏育婴成人。他重礼仪,守孝道。十一岁时生母逝世后,他“居丧尽孝,毕葬成礼,乡闾为之叹伏”。包绶对育婴他成人的长嫂崔氏非常尊敬,崔氏逝世时,他千里奔丧,以母亲之礼仪处理凶事。这也是包氏的“长嫂如母”的由来。

  包拯逝世时,仁宗皇帝亲身到他家吊唁。包绶跪地接驾。仁宗皇帝其时赐给包绶一个将仕郎太常寺太祝的官衔。三年守孝期满后,小小年纪的包绶按例晋升为大理评事。因为自幼得到崔氏的精心调教,他好学猛进,处世谨慎,一举一动都酷似包拯。

  1105年时,包绶去潭州任职途中身染沉痾,船到黄州(今湖北黄冈)邻近时,便与世长辞。时年四十八岁。人们翻开他的箱子,除了诰命、书本、著作、文具外,没有一文钱。由此可见他艰苦守节,终身洁白。

  包绶身后无钱安葬,十六年后,儿子包耆年、包景年都已安家立业,经济状况稍有好转,才将父亲棺骨运回包拯大茔,落叶得以归根。包绶的墓志铭中写道“孝肃之风,至于公而益炽也”。

  包拯的长孙包永年本来是包拯的一位族孙,他的父亲早死,母亲肖氏改嫁,包拯的长媳崔氏便将包永年收为包繶的继子。包永年也知恩图报,勤勉进步,以包拯家训为主旨,立志做包拯的好后代。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