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为什么喜爱菖蒲你知道吗?不知道不要紧,趣前史小编告知你。
人言江南有七俗:弹古琴、品普洱、着唐装、听昆曲、燃沉香、习密宗、植菖蒲。此一家之言也,但也将古代文人“视菖蒲如命”的特色描绘地酣畅淋漓,乃至民间有为无菖蒲无文人的说法。可见,自古以来文人就有菖蒲情节。在他们眼中,菖蒲不仅是溪畔河滨的野草,仍是他们书桌上必备的文房清供,更标志着他们不平的“文人时令”。
事实上,菖蒲学名:Acorus calamusL.:也叫做白菖蒲、藏菖蒲。多年生草木,根状茎粗大健壮。叶基生,剑形,中脉显着杰出,基部叶鞘套折,有膜质边际。生于沼泽地、溪水或水田边。据《清稗类钞》,一本成书于民国的别史,记载:植物类菖蒲有巨细二种。大者长三四尺,气味浓郁,叶子上有脊,如剑状,俗于端午日翦其叶作剑以悬于门。《本草》谓之白菖,亦曰泥菖蒲。小者高尺余,叶纤细,无中肋,曰细叶菖蒲,亦曰石菖蒲,以瓦盆栽之,置案头以供观赏。最纤细者,叶长仅三四寸。根可入药,一寸九节者良。
菖蒲自古以来便遭到文人墨客的喜爱,明代大书画家文徵明的曾孙文震亨就曾在他的《长物志》中,将菖蒲与兰花、菊花、水仙并列为花中四雅。人们还赋予菖蒲人格化,把阴历4月14日定为菖蒲的生日,“四月十四,菖蒲生日,修剪根叶,积海水以滋补之,则翠绿易生,尤堪清目。”正因为菖蒲神性,加之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数千年来,一直是我国观赏植物和盆景植物中重要的一种。
文人雅士多喜爱在自己的书斋中清供一盆菖蒲,究其原因仍是在于菖蒲:“忍苦寒,安恬淡,伍清泉,侣白石。”这与他们的个人建议不约而同。宋代闻名的文学家与美食家苏轼就曾亲身前往山东丹崖山旁取弹子涡石数百枚,用以养菖蒲,并写诗赠于垂慈堂白叟,留下了“垂慈白叟眼,俯仰了大块。置之盆盎中,日与山海对。下一年菖蒲根,连络不行解。倘有蟠桃生,旦暮犹可待”的闻名诗句。可见文人雅士与菖蒲相伴古已有之。
要说文人雅士最想要具有的菖蒲盆景,非覆石菖蒲莫属,但是它可遇不行求。无妨自己着手,做上一份独归于自己的覆石菖蒲。附石菖蒲的栽培,许多书本中皆有记载。宋吴怿的《种艺必用》:“菖蒲,初种在圆石之上,一再移于好石之上,乃细而不麄。明高濂《遵生八笺》:“山斋有昆石蒲草一具,载以白定划花水底,大盈一尺三四,下制川石数十子,红白交织,青绿相间,日汲清泉养之,自谓斋中一宝。。”
民间也有许多栽培菖蒲的秘法。比如明代张载就在他的《夜航船》中写过,用老鼠屎洒之,能改进石菖蒲“无力而黄”的状况。至于此法究竟好不好用,我没实践过,就不谈论了。究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实践”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