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下杂乱无章的砖道,是当年仪仗队站班和文武百官们下跪参拜的当地。砖道中一尺见方的汉白玉方砖叫仪仗墩,是皇帝举办大典时仪仗部队的站立点。文武官员则依据各自档次的凹凸,别离跪在丹陛(太和殿外的汉白玉台基上)、御路踏垛(台基下,太和广场中心一列方位)、丹墀(御路踏垛两边)三个不同的方位。
太和殿广场记录着许多历史性的时间,公元1661年,顺治皇帝驾崩后的第二天,8岁的爱新觉罗玄烨在此举办登极大典,从此敞开了盛极一时的康乾盛世。 1945年10月10日,侵华日军宣告无条件投降后,华北战区正式受降典礼也在太和殿广场举办,那一天,也是故宫博物院建院20周年的日子。
8米高的三层汉白玉台基望柱下,满是没有角的小龙头,它们是龙的九子之一,名为螭首,因嘴大喜水,所以用作是排水。太和殿和后边的中和殿、保和殿同在一个面积约为二千五百平方米的汉白玉台基之上,上面共有一千一百四十二只螭首,所以雨天会呈现出“大雨如练,小雨如注,千龙吐水”的奇迹。
汉白玉台基上有18只香炉,标志着清朝的18个行省;一个古代计时器日晷和一个规范量器嘉量,别离标志着皇权,还有标志着长命的铜龟、铜鹤香炉各种一对,它们既有用,又赋有夸姣涵义,每一位帝王都期望千秋万代、国运永昌。
重檐庑殿顶的太和殿处处彰明显它尊贵的位置,除了金碧辉煌之外,仍是龙的海洋。外檐彩画是最高等级的龙和玺彩画,木质结构的遍地都做沥粉贴金龙纹,目光所及的当地都能看到行龙、升龙、降龙或坐龙,大殿里里外外约有16449条龙。不过最为精美的,要数大殿内蟠龙宝座上的十三条金龙了。
皇帝的雕龙髹金宝座通高172.5厘米,座高49厘米,座宽158.5厘米,座前脚踏高30厘米,宝座有一个“圈椅”式的椅背,由宝贵的金丝楠木制成,上面雕有绘声绘色的蟠龙,从中心向两边扶手处逐步走低,靠背背板平雕着阴文云龙。整个宝座从上到下每层都有相应的装修纹样,共有13条金龙环绕,基座上镶有许多宝石。宝座后的七扇龙纹髹金大屏风把整个大殿烘托得熠熠生辉。
古有俗话:帝都北京的中心在紫禁城,紫禁城的中心在太和殿,太和殿的中心在皇帝的蟠龙宝座之下。这把龙椅在从前几百年的风风雨雨中,都是最高权利的标志。
宝座之上的天花板上有一个盘龙藻井,龙头下探,口衔宝珠,宝珠被叫做“轩辕镜”,能够分辨真假皇帝。咱们都叫自己炎黄子孙,炎、黄二帝被为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号“轩辕”,所以旧时以为,只要正统的皇帝才是黄帝的继承者,才干遭到轩辕氏的保佑。
所以李自成打到北京,推翻明朝的时分,也没敢在太和殿登基,而是在咱们前面讲得武英殿登基的。而袁世凯在盗取革新果实后,也想尝尝做帝王的味道,但他毕竟没敢坐在这尊龙椅上,而是从头打造了一张中西合璧的大椅。但他仍旧怕轩辕镜掉下来砸死自己,所以将龙椅往后移了两米。
轩辕镜上还隐藏着五座镇殿符牌,不过咱们彻底看不到。太和殿夺目的匾额"建极绥猷"是乾隆皇帝的御笔,意为:皇帝承当上对皇天、下对庶民的两层崇高任务,既须承天而树立规律,又要抚民而适应大路。不过原匾在袁世凯登基时被换下了,至今下落不明。
太和殿的屋脊上,骑凤仙人带着10只脊兽默默地遥望着远方,它们再也找不到任何一个屋檐有着与它们相同的“部队”,由于它们是全我国等级最高的房顶,队尾手持金刚宝杵、带着翅膀的猴脸“行什”是全国脊兽中的独一份。不过说来原因也有些心酸,由于故宫太空旷,太和殿又太巨大,所以屡遭雷击起火。为了祈福,人们就在一切标志消灾灭祸、绝处逢生的瑞兽后边加了一个专门防雷降魔的“行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