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内阁首辅是什么官职?为何内阁首辅喜欢巴结太监?

2021-01-01 02:12:32 作者: 明朝内阁首辅

  今日小编为咱们带来了一篇关于明朝内阁首辅的文章,欢迎阅览哦~

  在今日的日本、英国、泰国等君主立宪制国家里,“内阁”算得上是一个习以为常的行政机构,不过这个名词最早出现在我国的历史上却能够追溯至600年前的明朝时期。从运转原理上说,现代内阁制的主要特点体现为“虚君”,即君主只作为国家的标志而不把握实权。但明代的内阁却与此截然相反,其非但不能够约束皇帝的权利,反而其自身便是皇权的延伸。要讲清楚这一点,咱们首要需求了解在内阁发生之前,古代的封建帝制是怎么运作的,换句话说咱们要理解“丞相”存在的含义。

image.png

  由于皇帝片面上巴望掌控整个国家,但在客观上又不得不依赖于丞相的辅佐,所以我国历史上皇权与相权的奋斗向来都极为残暴和血腥。不过在数千年的羁绊与磕碰中,两者逐步达到平衡,及至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趋于完善。皇帝为国家元首,之下设置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丞相为政府首脑,担任详细业务并办理百官。到了元代,门下省与尚书省被撤销,中书省与枢密院、御史台一起组成新的最高行政机构,而且这种体系一向连续至明初。大明树立之后底子秉承元代旧制,因而朱元璋前期曾建立过左右丞相,仅仅后来胡惟庸案迸发,愤怒于相权过重而立下祖制:大明一朝永不复立丞相。

image.png

  在此之前,中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丞相主管中书省,因而六部直接向丞相担任。现在丞相一职被废,中书省便不复存在,因而部属的六部变得直接面向皇帝,由此便导致本来由中书省处理的奏折开端漫山遍野地涌向皇帝的案头。不可否认朱元璋确实是刀枪里滚出来的皇帝,他能够不怕堆积如山的案牍,但谁也不敢确保晚辈那些养尊处优的儿孙也能和自己相同勤勉。而实际上,坚持了一段时刻之后乃至连他自己也受不了案牍之苦,这个时分“内阁”便应运而生了。虽然演化至后期内阁现已权势熏天,但从实质上说内阁充其量只能算是皇帝自己的秘书班子,所以它底子不在大明官制的正常序列之内。

image.png

  由于内阁多与皇帝直接触摸,参加的又是触及神州万方的军国大事,时刻一久不免演化为从前废弃的丞相,所以精于权术的朱元璋特意从品秩较低的官员中选择阁员,一来这些人精于文墨,能够协助自己处理公事;二来他们官职卑微,不怕后期依靠弄权。其时六部的尚书(相当于部长)均为正二品,其奏折递往内阁,而担任审理的阁员却只有正五品,这便是典型的“以下制上”。

image.png

  依据明制规则,内阁不在法定行政序列之内,乃至正式的文件中历来都不存在“内阁”这一称号。其时这些充任皇帝秘书的阁员多在文渊阁工作,因而正式的称号是“文渊阁大学士”,只因其参加内廷要务,一朝一夕外朝官员便呼之为“内阁”。

  在洪武、建文和永乐年间,内阁的权利均极端有限,其真实面貌一新还要比及仁宗和宣宗时期,由于这个时分内阁得到新的权利——票拟。所谓“票拟”便是阁员将管理国家的定见拟定出来呈给皇帝,后者赞同则用红笔勾决,称为“批红”,若不赞同则驳回。在这一过程中,内阁对皇权毫无反制的办法,假如皇帝不高兴不想“批红”,内阁干着急却一点脾气没有。到了后来,皇帝连“批红”都不肯亲自动手,而是直接交给定心的宦官,由他们掌管大印并决议“批红”与否,这便是“司礼监”的前身。

image.png

  明显,在内阁与司礼监的权利分配中,内阁丝毫不占优势,这也是历代强悍的内阁首辅都要苦心凑趣宦官的原因,究竟少了后者的赞同,内阁的办法即便再好也无法付诸实践。从历史上看,大明的党争较任何一朝都更为严重,假如究其底子的话,或许定下祖制的朱元璋也要负必定的职责吧!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