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申易枢事件是怎么回事?慈禧的目的是什么?

2021-01-02 09:23:16 作者: 甲申易枢事件

  除了张之洞,还有张佩纶、吴大徵。张佩纶和吴大徵分别被任命为会办南洋、北洋、福建事宜大臣,直接在战役第一线参加。张佩纶就任福建,尽力企图与法国舰队斡旋,保全福建水师。从成果来看,最终马江一战,福建水师仍是全军覆没,张佩纶难辞其咎,这受限于个人才能和许多外部条件,但在举动上他仍是体现得比较活跃。

image.png

  客观来看,清门户在中法战役中的体现是活跃的,其时清朝面对的仅仅法国一个国家,而且法军劳师远征,国内形势不稳,在国际上又面对德国等其他列强要挟,这点在之后茹费里内阁垮台也能够得到证明。

  清军尽管在越南境内遭受失利,而且边境遭到要挟,现实也证明只需安排得力,仍是能够一战的。尽管清流大臣们有的才能和学问有限,对战役和国际形势并不了解,不过从总体上看,他们的主战主张在中法战役时并不能说错。

  已然如此,军机处的李鸿藻和翁同龢都是清流首领,慈禧为什么会无视他们主战的情绪和主张,把清流两位首领都一同免除呢,这与慈禧的意图有关。

  清门户对慈禧的效果

  讲到慈禧的意图,首要要看晚清的政局。两宫太后和恭亲王奕訢联手发起辛酉政变后,嗜好权利的慈禧和相同不甘示弱的奕訢的权利之争从未接连。

  慈禧凭仗太后的身份和自己的手腕逐步占得优势,清除奕訢“议政王”头衔后,太后独尊的局势现已构成。恭王尽管不再有实力和慈禧争锋,但他也并不甘愿就此认输,而且奕訢既有影响政局的才能,又是清朝宗室在朝中的代表,是他们藉以操控慈禧的代表人物。

  所以,慈禧对奕訢也并不彻底定心,他的存在意味着宗室的力气一直对她有所限制,影响她彻底大权独揽。清门户的存在,正好是对宗室力气的一个限制,清流们大多是御史之类的言官,一旦宗室们有什么失误或凭据呈现,御史们的弹劾不会放过他们。

  此外,清门户的存在还有一个效果,便是与李鸿章这样的实力派大臣构成一个制衡,成为慈禧操控当地要员的手法。比方在伊犁问题上,张之洞上奏弹劾李鸿章、刘坤一等淮军首领,“身为干城,甘愿畏蕙,不能任战”,一时名声大噪。慈禧也表明晰自己的情绪,破例召见张之洞,并把他接连擢升,三年间张之洞就从六品的国子监司业升到了从二品的山西巡抚。

  慈禧这样的情绪,也是表态支撑清流,以镇压李鸿章等当地大员,并不时放出风声,要“以内轻外重为患,日鳃鳃然收将帅疆吏之权”,这样李鸿章等人也有必要夹紧尾巴做人。

  总而言之,清门户是慈禧操作权术,对各个派系进行制衡的一个东西,他们能就朝局宣布自己的观点,施加一些影响,但没有左右朝局的才能,对慈禧的影响也适当有限。假如清门户们的定见与慈禧的利益发生冲突,要挟到太后的操控,那么他们将被毫不犹豫地拿下。

image.png

  慈禧的意图

  那么清门户哪里得罪到了慈禧,要让她如此大动干戈呢。

  在中法战役中,奕訢的体现软弱无力,在外交上体现得倾向退让,不敢甩手支撑战役,这原本是值得清门户们弹劾的目标。但清流们尽管对总理衙门进行了冲击,却很罕见直接弹劾恭王的奏折,反而要求慈禧“责王诚挚任重”,这说明清门户们对奕訢仍是比较垂青,还期望他能从头振奋,康复那个从前神采飞扬的“鬼子六”的形象,在政治上一显身手,这明显与慈禧期望借清门户镇压奕訢的意图各走各路。

  现实上,清门户尽管时而对宗室进行弹劾,对奕訢却并没有那么剧烈。相反,清流中张之洞、张佩纶、盛昱等几位干将还和奕訢过从甚密,有着很好的私人联系。

  在慈禧看来,尽管清流们对奕訢的体现有所不满,但并没有付诸举动,反而是奕訢和清流之间的联系让她更觉得不安,所以借此理由把军机处的清流首领也一同清除,是最好的时机。

  所以,借1884年4月3日,左庶子盛显上折弹劫李鸿藻,并要求奕訢、宝鋆负连带职责的时机,慈禧借题发挥,直接把整个军机处一锅端,把一切军机大臣悉数逐出军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