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数次北伐失利,都是遭到了邓艾的迎头痛击,乃至姜维人生中的转折点“段谷之役”,也是邓艾的创作。能够说,邓艾就姜维的克星。姜维在沓中遭受兵败之后,率部退守“剑阁关”,在此处抵住了曹魏的十万大军。可是,邓艾却从阴平道绕过了剑阁关,奇袭绵竹、直逼成都。姜维等人还在与魏军艰苦作战之时,后主刘禅现已成了邓艾的阶下囚,蜀汉集团就此毁灭。
那么,如此重要的“阴平道”,为什么蜀汉集团没有运用重兵防卫呢?究其原因,是因为汉末三国时期的阴平道,便是现在所称的“阴平主道”,指的是整个阴平道的上半部分。详细路途为,自临洮县(古狄道县)起,沿白龙江南下,经岷县、宕昌县,穿越沓中后折向东,经陇南市武都区后持续南下至文县(古阴平县)。
邓艾绕过“剑阁关”所走的阴平道,便是现在所称的“阴平偏道”,而依据东汉时期的《蜀记》中的记载,阴平偏道是不具备行军才能的。该书载,自阴平过绵竹至成都,有一条山间古道,该路途极端狭隘,且所经区域地形险恶,而又要通过数百里烟瘴丛生的无人区。所以,在这条路途上人迹罕至,多为来往秦蜀之间经商的挑夫们为走近路结伴而行。又因为该道狭隘,挑夫只能左肩挑担而行,半途无法换肩,所以,该道又叫“左担道”。
该道的险恶路况,在明代的《蜀中广记》、《益州记》及《大事记续编》中,都做了相同的记载。由此能够得知,阴平偏道底子不具备数万大军穿越的才能。所以,这也是为什么蜀汉集团未派重兵防卫的原因。而邓艾却恰恰垂青了这一点,所以,兵行险招,经此偏道直入蜀汉集团的内地。
据《三国志》及宋代的《方舆胜览》、《读史方舆纪要》和清代的《甘肃通志》、《三国边境志》等史猜中的记载。邓艾当年便是带领数万人,自文县开端,逢山开路、遇河搭桥,经青川县、平武县、江油市等地,绕行了千余里,攻陷绵竹、进军成都。
综上所述,“阴平主道”和“阴平偏道”的结合,即为整条“阴平道”。当然,跟着时刻的开展,阴平道通过近代学者们的弥补与考证,现已形成了一条齐备的,具有主道、偏道、支道等多个部分组成的,古代蜀道体系的完好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