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常侍之乱的幕后黑手是什么?袁绍导演东汉政权被推翻!

2021-01-05 14:55:26 作者: 十常侍之乱的

  今日小编为我们带来了一篇十常侍之乱背面的故事,欢迎阅览哦~

  十常侍之乱,是东汉帝国政治生活的标志性工作,骚动发生后,董卓趁乱以武力把握朝政,皇权虚设,全国进入诸侯割据时期,剩余的三十年其实是生命完结前的倒气。从“生理”意义上讲,十常侍之乱后,东汉政权就现已消亡了。

  所以,前史上一向以为,以张让、赵忠为首的十常侍,便是东汉帝国消亡的首恶巨恶,宦官政治,也被当作东汉政治腐败的重要标志。

image.png

  当然,东汉末年的宦官们,就像帝国腐朽躯体里的蛆虫,加快了政权的败亡。不过,将政权消亡的职责推给他们,有点委过之嫌。尤其是十常侍之乱,自始至终都是由士族集团作为暗地推手,导演的一场政治骚动,袁绍便是最重要的骨干分子,十常侍其实是工作的受害人!

  所以,严厉意义上讲,十常侍之乱应该叫“袁绍之乱”,是袁绍一把推倒了汉帝国的危墙!

  袁绍一路煽风点火,掀起惊天骇浪

  中平六年四月,汉灵帝驾崩,西园中军校尉,宦官蹇硕方案按汉灵帝遗愿,拥立王佳人之子刘协为帝。不过难度很大,何皇后的哥哥,大将军何进在宫门外结集大军,摆出一副随时杀进宫里的姿势。

  蹇硕软了,只好宣告拥立何皇后的儿子,十三岁的刘辨为帝,史称少帝。

  刘辨登基后,何太后临朝听政,何进与太傅袁隗共录尚书事(即辅政大臣),袁隗便是袁绍的叔叔。袁绍与何进的密切往来,就开端于袁隗录尚书之后:

image.png

  “袁绍亦素有谋,因进亲客张津劝之曰:‘黄门常侍权重日久,又与长乐太后专通奸利,将军宜更清选贤能,规整全国,为国家除患。’进然其言。”

  长乐太后是指汉灵帝的母亲董太后。袁绍指出,要想整治全国,就要选拔贤能,根除宦官实力。何进十分附和他的定见,诏袁绍为司隶校尉。在袁绍的引荐下,包含逄纪、何颙、荀攸等一批士人,成为何进的心腹。

  这是袁绍的榜首发子弹:向何进引荐士族精英分子,为根除宦官集团做准备。

  何进掌权后,蹇硕惧怕何进报复,想联手常侍赵忠、郭胜等人,对何进施行暗算。成果赵忠、郭胜却把蹇硕的方案悄然泄漏给了何进,何进不费吹灰之力,就捕杀了蹇硕。

  蹇硕一死,奋斗本该完毕了,但袁绍的一席话,让工作风云复兴。袁绍提出要对宦官们施行无差别灭绝方针,以防后患丛生:

image.png

  “前窦武欲诛内宠而反为所害者,以其言语漏泄,而五营百官服畏中人故也。今将军既有元舅之重,而兄弟并领劲兵,部曲将吏皆帅气名士,乐极力命,事在把握,此天赞之时也。将军宜一为全国除患,名垂后世。”

  何进一听好主见,马上找妹妹何太后协商,没想到被何太后一口拒绝了:

  “中官统领禁省,自古及今,汉家故事,不行废也。且先帝新弃全国,我怎么办楚楚与士人对同事乎?”

  宦官统领后宫是常规,你把他们都杀了,以年青的郎官替代,先帝刚刚逝世,你让我一个寡妇,日夜跟小郎官们混在一同,这算怎么回事?

image.png

  何进这个人最大的缺点便是没主见,权利比才能大,一听妹妹这么说也有道理,不由犹豫起来。

  袁绍的第二发子弹没有打响。他怕何进改动主见,决议抓住时机,再拱拱火:

  “欲诛其放纵者。绍以为中官接近至尊,收支号令,今不悉废,后必为患。而太后母舞阳君及苗数受诸宦官赂遗,知进欲诛之,数白太后,为其障蔽。”

  何进想搞个折中方案,只诛杀为首几名宦官,袁绍说,现在假设不斩草除根,将来必定后患无穷。惋惜又遭到何进的母亲和弟弟的阻扰,袁绍的第三发子弹又哑火了。

  接着,袁绍打出了一枚“火箭炮”:

  “詈绍等又为画策,多召四方猛将及诸好汉,使并引兵向京城,以胁太后。进然之。”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