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议之争”是什么事件?“濮议之争”的具体经过是怎么样的?

2021-01-09 07:43:58 作者: &ldquo

  · 直到濮议迸发,安静的局势再一次被打破

  治平元年(1064)五月,宰臣韩琦等首发此议,英宗命令“须大祥后议之”。治平二年(1065)夏四月,诏礼官及侍制以上者,再论濮安懿王仪式。朝臣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谈论汹汹,一时间礼难以定。而太后闻之,内出手书斥责韩琦等不妥议称皇考。英宗见太背工诏,惊骇,“遽降手诏罢议,而追崇之礼亦寝”,乃“令有司博求典故,务合礼经。”

  可见,尽管此刻英宗皇帝现已亲政,但他对曹太后的害怕心思依旧存在。这也阐明曹太后此刻在朝中的影响力依旧非常深沉,而英宗的皇权则相对势弱一些。所以在濮议的第一次比武中,是以英宗的退让而暂时完毕的。然濮王信奉之议久而不决,朝堂之上宰执和台谏两派大臣更是各自力排众议。直至治平三年(1066)正月,曹太后的又一封手书,使得这个争辩繁久的事情总算迎来了一个大转折。

  曹太后

  曹太后称“吾再阅前史,乃知自有故事。濮安懿王、谯国太夫人王氏、襄国太夫人韩氏、升天县君任氏,可令皇帝称亲,乃尊濮安懿王为濮安懿皇,谯国、襄国、升天并称后。”曹太后前后情绪如此大的改变,也使得朝堂一时惊惧不已。关于其做出如此大退让的原因,史书中虽有许多猜想之语,但并无清晰的记载。吕诲等言“言韩琦交结中官苏利涉、髙居简,惑乱皇太后,致降手书”。

  太后的退让也能够反映出,此刻英宗的皇权与之前比较现已大为会集。英宗现已不再惧怕曹背工中所把握的实力,故两宫在濮议的第2次比武中是以英宗的成功而完结。英宗与曹太后的这一场权利之争,跟着濮议的盖棺事定而落下了帷幕。英宗在曹太后的扶持之下顺畅继位,继位不久后又积忧成疾,曹太后顺势垂帘听政。

  在此布景下,曹后的在朝中的声威是适当深沉的,而英宗则相对势弱。再者两宫联系并不谐和,且争斗不断。而直到濮议迸发,英宗使用这一场争斗,冲击了曹后的朝中实力,尽力扶植自己的实力,建立声威。帝后之间的这一场争斗,终以英宗的成功而完毕。

image.png

  英宗继位以来,以濮议为中心,朝堂上一向暗潮涌动。在帝后之争以外,大臣之间也以礼学为兵器,分为称亲和称皇伯两派,为了完成自己的建议而争斗不断。

  · 台谏派与宰执派

  其间以司马光为首的台谏派从义理的视点动身,着重“礼关于保持社会尊卑等级结构的现实意义”,然后到达保护独裁皇权的正统性的意图,建议称皇伯。而以韩琦、欧阳修等人为首的宰执派则从情面的视点动身,来“显示礼的人道实质”,建议称亲。早在对濮王论礼之前,司马光就曾于嘉祐八年(1063)四月二十七日上言:“礼,为人后者,为之子。所以专志于所奉,而不敢顾私亲也”。

  在此篇奏疏中,司马光从义理的视点动身,论说了英宗作为仁宗的继子,现已由原本的小宗之子成为大宗之后。在位置上大宗尊于小宗,故丧服制度上,对其自身爸爸妈妈只齐衰一年,以此来劝谏英宗皇帝不要顾私亲而做侵礼之事。到治平五年(1068),果有朝臣“请下有司议濮安懿王及谯国太夫人王氏、襄国太夫人韩氏、升天县君任氏合行仪式。”而英宗此刻正在为仁宗服丧,便下诏令“大祥”后再议。

  治平二年(1065)四月,英宗为仁宗服丧已毕,“乃下其奏两制,杂学士、待制、礼官详议。”翰林学士王珪等奏:“圣人制礼,尊无二上,若恭爱之心分施于彼,则不得专注于此故也……陛下亲为先帝之子,然后继体承祧,光有全国……然陛下所以负扆端冕,赋有四海,子子孙孙万世相承者,皆先帝之德也”。即英宗先为仁宗之子,才有资历承继皇位,这就触及到了英宗皇位承继的合法性问题。

  · 称亲和称皇伯

  尽管濮王是其生父,可是仅仅小宗,为了防止有合小宗以入大宗之嫌,就必须差异二父,隆大宗而降小宗。也便是说司马光以为,在面临皇位传承的正统性问题时,血缘亲情应该让坐落宗法礼制。濮王于仁宗为兄,仁宗于英宗为父,故濮王于英宗称皇伯,也便是无任何争议之事。按前朝案例,汉宣帝、光武帝等称父为皇考者,“二帝上承本宗,皆非旁继”,乃“以孙继祖,故尊其父为皇考,而不敢尊其祖为皇族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