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人击鼓鸣冤都会被打?什么鼓能敲什么鼓不能敲?

2021-01-10 14:55:13 作者: 为什么古代人

  古代的伐鼓鸣冤是怎么样的?是许多人要的问题?下面小编就为咱们带来具体回答。

  为什么说古代人伐鼓鸣冤的时分,会被县令让人先打一顿呢?

  其实啊,这种分明是去伸冤或揭露贪官的人反而先被官府打一顿的人,一般都是没有遵循官方程序,像越级上访、小事大告,在官方看来不符合礼制或告状准则的都先要打一顿,以示惩戒,接着才会审理案子。

  在官方的诉讼准则中并没有鸣冤鼓一说,一般咱们在影视剧中看到的放置在衙门外面的那面大鼓叫做“堂鼓”,它的效果有两个:

  招集小吏,标明身份的效果

image.png

  招集衙门内的官差小吏,究竟每个人官差都有自己的工作要担任,古代又没有手机和喇叭,咱们读涣散在遍地,所以敲击堂鼓就标明县太爷有工作要宣告,咱们都从速调集;

  另一方面,敲击堂鼓又标明县太爷回衙了,究竟县太爷也有许多公务要忙,不或许每天都坐在衙门里给老百姓打官司,所以当堂鼓响的时分,老百姓需求告状打官司的就能够去衙门了。

  比如在《儒林外史》中就描绘了严监生的老婆赵氏去告严贡生的场景,“次日,一乘轿子,抬到县衙门口,正值汤知县坐早堂,就喊了冤,知县叫递进词来,随即批出‘仰族亲处覆’”

  可见县令什么时分坐堂是有时刻规则的,老百姓只需在县令坐堂的时分去伸冤就能够了。

  并且有些诉状县令还不一定会受理,因为古代是个宗法社会,一个人的背面往往还有一个很大的族群,所以像宗族利益胶葛县令有时也会让其族员自行判别,究竟“清官难断家务事”。

image.png

  敲击堂鼓需求在紧迫情况下

  遭到影视剧的误导,让许多人误以为老百姓只需一有诉状,就会跑到衙门去敲堂鼓,但这个堂鼓不是随意敲的,告状的老百姓除非有非常紧迫的工作才能去敲。

  比如在清代就明确规则“必关军国大务、大贪大恶、奇冤异惨”方可伐鼓,上诉程序从底层到各衙门仍不得申冤者,方许擂鼓”。

  所以,当老百姓擂鼓的时分阐明案情万分紧迫或许严重,这时分县官即便不坐堂,也得放下手中的业务出来招待诉讼人。

  但假如诉讼人因为谁家偷了自己的鸡,谁家占了他家的地这种鸡毛蒜皮的小事,县令不只不会受理,还会把他拖下去打一顿。

image.png

  因而这个首要是为了防止老百姓乱敲鼓,因为古代的行政准则较为简略,像县令不只要抓经济、还要抓安全、又要抓出产,基本上大事小事他都要管。

  所以设置这个鼓也算便利老百姓。比如《儒林外史》中又有描绘说“正要退堂,见两个人进来喊冤,知县叫带上来问”。

  可见,县官有专门的时刻坐堂审理案子,诉状人只需在规则的时刻内去伸冤诉状就能够,没有必要去敲鼓,并且诉状人还得写“状子”。

  也便是咱们今日说的“起诉书”,假如县令一看状子上写的都是小事,县令或许口头叮咛几句,或许在状子上写下自己的定见,压根不会出来受理案子。

  咱们能够从下面这段出自《儒林外史》的描绘中就能够看出来:

image.png
image.png

  登闻鼓和诽谤之木

  说起这个鼓其实呈现的还挺早,在尧舜禹年代就现已呈现,比如在《淮南子·主术训》中就有描讲述“故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

  也便是说在尧年代就现已设置了鼓让老百姓伐鼓进谏,在舜年代又在马路上设立了一根大木头,让老百姓把定见都刻在上面。这个鼓后来就演变成为了衙门的“堂鼓”和设置于皇郊外的“登闻鼓”。

  这个“登闻鼓”全国只要一个,其效果自然是让老百姓告御状,可是这个鼓后来也就渐渐变成了一种铺排。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