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是谁写的?《资治通鉴》为什么只剩残稿了?

2021-01-10 19:20:39 作者: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为什么只剩残稿了?《资治通鉴》残稿是怎么样的?

《资治通鉴》咱们都知道,是北宋时期司马光所写,或许许多人都想不到,《资治通鉴》至今停止还留存有一些残稿,是当年司马光手写的真迹,这能够说是十分宝贵的文物了,虽然能够看很明晰版别的资治通鉴,可是许多人恐怕仍是想要亲眼目睹这一份司马光真迹吧?这份残稿近来会在北京进行展出,让咱们一同来看看吧。

image.png

国家图书收藏司马光手书原稿,宽33.8厘米,长130厘米,合计二十九行,四百六十五字。清代乾隆、嘉庆、宣统帝皆有印章盖之于上,乾隆帝更是对之喜欢有加,除盖印章外,还亲身题字“司马光通鉴稿”。自宣统后,以恩赐之名,该卷流于民间。

千年回望司马光”公开课特别活动在北京开讲现场

“此天地间必不行无之书,亦学者不行不读之书也。”清代王鸣盛在《十七史商讨》中这样点评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历经北宋五朝风云,司马光成为后人心中抱负的文人士大夫形象,至今依然为人所称道。本年也是司马光诞辰一千周年。

十一月17日,由国家图书馆举行的“留念司马光诞辰一千周年——千年回望司马光”公开课特别活动在北京开讲。此外,现存于国家图书馆的、世界上仅留的司马光《资治通鉴》手稿的残稿,正在国家典籍博物馆举行的“中华传统文化典籍维护传承大展”中展出,观众能够近距离阅览赏识司马光真迹。

司马光(1019-1086)其人,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 ,故世称涑水先生。曾在当地任武成军推官,滑州韦城县知县。赴京后于国子监、大理寺丞、太常礼院、史馆、吏部、开封府、三司等多个部分任职。他还屡次直言上书立嗣问题,深受宋仁宗、宋英宗信赖。宋神宗即位下一任其为翰林学士,御史中丞。但由于对立王安石变法而脱离中心。

image.png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在其帮手刘攽、范祖禹、刘恕等人的通力协作下,历时十九年编纂的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该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终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录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之业绩,成书二百九十四卷,另成《目录》三十卷,《考异》三十卷。

全书编成后,司马光在《进〈资治通鉴〉表》中写道:“臣今骸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现在所为,旋踵即忘。臣之精力,尽于此书。”可见,《资治通鉴》的确凝结了司马光终身的汗水。

本次活动约请北京师范大学前史学院教授游彪,结合相关史料,对司马光的终身进行了客观评述,并侧重就《资治通鉴》所记载的1362年间历代盛衰得失的点评、“资于治道”的治国理政思维、《资治通鉴》在传统文化方面以及史学研讨方面的价值进行剖析。

依据游彪研讨,“修心之要”与“治国之要”是司马光在该书中要点提及的两个“治道之思”。所谓“修心之要”,首要指涉领导力的修炼与培育。“一曰仁,二曰明,三曰武”。“仁”说的是统治者的大仁,作为一国之君,应当“修政治、兴教化、育万物、养群众”。所谓“明”讲的是为君者的判别决议计划才能,明君应当“知道义、识安危、别贤愚、辨对错”。之后则谈“武”,这儿的“武”不是武力,而是说君王应当具有刚烈坚毅的品格。

image.png

“治国之要亦有三:一曰官人,二曰信赏,三曰必罚。”归纳起来,关键在于“用人”。为君者应长于委任人才,奖励要有信誉,惩罚则必要执行。游彪以唐代李世民所饯别的五则用人规范为例,为君者用人应选择那些讲真话、才能强、有德性之人,一起应做到信而不疑且不避嫌。

此外,游彪还着重,《资治通鉴》并非全然是关于权术,它实则是意涵丰厚,且具有普世含义的。明代王夫之层言,《资治通鉴》包含了“君道”、“臣谊”、“国是”、“民意”、为官之本、治学之途、体人之道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