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节度使是个什么官职?节度使为什么会让人闻风丧胆?

2021-01-16 10:29:50 作者: 大唐节度使是

  所以呈现了很多均田农户的破产流亡,这种状况在唐高宗永徽年间(650-655)就现已产生。面临“豪富吞并,贫者赋闲”的状况,尽管唐高宗数次下诏制止土地生意以遏止吞并,但土地交易却在唐高宗的一次次调控中变得一次比一次活泼。到了武则天圣历二年(699年),均田制更是衰落到“全国户口,亡逃过半”的境地。

  均田农户是府兵制中仅有的法定兵源,跟着均田制的损坏和农户很多流亡,失掉根基的府兵制无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分裂。

image.png

  《长安十二时辰》唐玄宗剧照

  唐朝为抢救府兵制也做过尽力,据《新唐书·兵志》记载,唐玄宗在先天二年(713年)将府兵执役年限从40年缩短为25年,期望以此来削减府兵的流亡。五年后他又将府兵的简点期限由三年延伸为六年,一来是以此延伸老弱战士的在役年限然后坚持现有府兵员额,二来是使年幼者得到更多的生长时刻以添加将来可供拣选的人数。

  可是所有这些都没能阻挠府兵制的终究罢废。开元十一年(723年),面临府兵已无才能番上宿卫长安的状况,唐玄宗在宰相张说的主张下募选勇士充任长安宿卫,“选府兵及白丁一十二万,谓之长从宿卫”,这种面向不具有身份性的一般民众进行募选,便是募兵制对府兵制的替代。

  而跟着募兵制的实施,边将节度使们总算迎来了扶植私家实力的机遇。在唐朝从前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大政经常受门阀世家的支配。而在中晚唐及五代时期,军阀藩镇则常常走上权利的前台,这其间的要害便是节度使职权地位在唐玄宗时期的改变。

  唐玄宗时期的节度使

  唐朝初年关于边将的任用是很有特征的,例如蕃将契苾何力在贞观七年领兵讨伐吐谷浑时,李世民派李大亮、薛万均与他同行,攻破吐谷浑后随即把他召回长安担任北门宿卫官。蕃将阿史那社尔在贞观十四年领兵讨伐高昌时,李世民也一起派出侯君集作为控制,凯旋后也相同把他召回长安留京任职。

  但这种大将不统领军镇、不专任边职的做法,在李世民之后逐步不再被沿袭。在开元年间构成十道节度使之制的时分,大将专任节度使职的状况现已常态化,委专征之权于边将遂成为定制。

  此刻的节度使间隔成为军阀藩镇现已具有了两个条件,一是跟着募兵制的实施获取了募兵权,二是边职得以擅权专任,节度使集军、政、财三权于一身。可是唐玄宗依然还有两个遏止节度使权势胀大的机遇,惋惜他一个也没有把握住。

  第一个机遇是严控节度使的任期,推广节度使任职地的轮转。这种能有用遏止节度使扶植当地实力的做法,在高宗及武周时期是被严格履行的,它的旷费则是产生在唐玄宗之时。

image.png

  在开元至天宝年间(713-756年),十道节度使中任期在五年及以上的有二十三任,其间任期超越十年的两任都产生在安禄山一个人身上。他在天宝元年(742年)获任平卢节度使,两年后又兼任幽州节度使(亦称范阳节度使),并在直至安史之乱迸发的十余年间从未解任和调任。

  据此有观念以为安史之乱的迸发是偶然性的,由于安禄山任期之长可算是一个特例。确实,假如没有安禄山,那位大唐圣人还有很多年的生命能够供他逍遥骄傲。可是节度使们拥兵自重的局势现已构成,唐朝前期居重驭轻、强干弱枝的军事局势现已反转,而这正是唐玄宗失去的第二个机遇。

  唐朝前期全国有军府657个,其间有288个设在关中区域,全国60万府兵中有26万在京畿区域,这便是“举全国之兵不敌关中”的居重驭轻之法。这种做法在宋明时期也被沿袭,例如宋初的20余万禁军有一半驻扎在京城,明初全国总军力的约三分之一驻扎京畿。

  可是跟着募兵权被拱手交给节度使,唐初居重驭轻的制衡局势在百年后被完全打破,形成京畿军力不及当地的太阿倒持之势。天宝年间,十道节度使具有的总军力约为49万,而长安南衙十二卫所属的彍骑宿卫现已缺乏10万。

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