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官员如何“以色示人”?檀棋与李必的一段对话道出其中玄机!

2021-01-18 19:19:40 作者: 唐代官员如何

  唐代官员怎么“以色示人”?檀棋与李必的一段对话道出其间玄机!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在许多影视剧中,唐代的服饰总是那么色彩艳丽、款式繁复,特别逢着节庆,不论男女都身着一袭华服参加其间。而最近热播的《长安十二时辰》里,檀棋与李必的一段对话,却道出了其时人们都静静遵从着一个隐形的服饰束缚——服制,特别朝堂之上的人们更是以“色”示人,各个品阶都要按朝廷公布的规则着衣,不得僭越。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剧中檀棋对李必说:“不论绿袍红袍紫袍,圣人之下皆是蚍蜉。”不了解唐代服制的人,可能会发生这样的疑问,“穿个衣服跟圣人、蚍蜉有什么关系?”,而“绿袍红袍紫袍”这句话旁边面表达了其时不论是身居高位的朝堂中人,或是一介布衣,在圣人面前都如蝼蚁般藐小,那唐代终究遵从怎样的服制束缚呢?

  ▌以色示人

image.png

  历史上各个朝代都有自己的服制(衣冠服饰的穿戴准则)要求,最早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的宓羲、黄帝、舜帝时期,通过绵长的开展完善,服制逐渐成为“礼治”的领域,代表一种礼仪,每个朝代对各个社会阶层的服装穿搭准则也变得越来越详备与严厉。

  公元618年李渊树立唐朝,或许是洒脱、不羁的天分或者是全国初定无暇顾及繁文缛节,在唐朝初期,政府并未公布服制而是沿袭隋朝准则,直到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才正式公布车舆衣服之令,唐朝的冠服准则由此开端。

image.png

  李渊对文武官员的穿着色彩、原料和相关配饰都做了规则,“皇帝袍衫稍用赤黄,遂禁臣民服。亲王及三品二王后服大科绫罗,色用紫,饰以玉。五品以上服小科绫罗,色用朱,饰以金。六品以上服丝布交梭双钏绫,色用黄。六品七品服用绿,饰以银。八品九品服用青,饰以鍮石。勋官之服,随其品,而加佩刀砺纷帨。流外官庶人部曲奴婢则服紬绢施布,色用黄白,饰以铁铜。”

image.png

  到了贞观四年有了“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绯,六品七品以绿,八品九品服青。妇人从夫色。”不只清晰了官员服装的色彩,也要求官员夫人的穿着色彩得和老公共同。

image.png

  到这儿,檀棋所说的“绿袍红袍紫袍”也有了相应的官阶对照,绿袍对应的是六品七品官员,红袍对应五品以上官员,紫袍对应三品以上官员。

  跟着官阶的上升,唐代的官服的终极色彩——紫色,也逐渐成为官运亨通的隐喻,“大红大紫”“红得发紫”等一类词也应运而生。

  ▌以纹饰衣

  唐代,除了对衣服色彩的运用有所规则外,关于袍衫上的纹样也有必定要求,纹样一般选用“暗花”,便是选用与衣服色彩附近的线料织成出图画。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武则天时期,开端在官员常服上绣动物图画来表现官职,袍衫也在“暗花”之外多了许多新颖的纹样装修之法,常见的动物纹样有鸾衔长绶、鹤衔瑞草、雁衔威仪、俊鹘衔花、地黄交枝及双距十花绫等。

  这种以禽鸟形象作服饰纹样的办法,在明清时期的“补子”(缝在官员朝服前胸和后背上的一块织物)上也有所秉承,不同之处是明清时分清晰了文官绣禽类,武官绣兽类的标准。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