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朝凭什么突破百年国祚?一项制度值得后世借鉴!

2021-01-20 04:59:06 作者: 辽朝凭什么突

  辽朝凭什么打破百年国祚?一项准则值得后世学习!小编为我们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唐朝末年天下大乱,华夏随后进入了五代更迭的历史进程中,并终究由宋朝顶替后周一致了华夏,而且南下征服了江南的南唐等国,在形式上一致了我国,史称北宋。然后此刻的宋朝早已无法与秦汉、隋唐时期相媲美了。当华夏板荡,五代更迭之时,辽东的契丹人实力日益壮大,并终究称帝树立了辽国。

image.png

  辽国又称辽朝,是东亚区域历史上第一个打破百年的游牧帝国。辽朝皇帝以唐朝法统的承继人自居,甚至在后晋石敬瑭时期还收纳了后晋皇帝为儿皇帝。其时的后晋和辽朝相同,均是从前草原上的部族,后晋的树立者是突厥沙陀部而契丹则源于鲜卑,二者均归于东胡系子孙。

  从前强壮的鲜卑、突厥,因为草原的社会组织结构的流动性、松懈性等特征,一旦过于庞大便容易发生割裂并终究消亡。那么同为游牧政权的大辽却为何得以连续两百年之久呢?这还要从幽云十六州说起。幽云十六州本为华夏防备漠北的战略要地,却被沙陀人石敬瑭当作礼物送给了契丹,尔后的郭威、柴荣、赵匡胤等人虽数次北伐,但皆因各种原因此未能功成。但是得到幽云十六州的辽国并没能以其为跳板南下华夏,早在五代时期就曾测验入主华夏的契丹控制者在被驱逐北遁之后,便再无逐鹿华夏之志,反而更为痴迷追逐漠北的肥美水草。

image.png

  但是不管怎么说,幽云十六州归入辽境,对辽国仍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辽国尽管幅员辽阔,但其边境大多是广袤的戈壁和草原,地广而人稀。在人力资源名贵的古代,其价值并不重要。而幽云十六州虽只是占有辽国南部一隅之地,但其人口却占有辽国总人口六成之多,这也就意味着幽云区域的农耕赋税远远超出辽国朝廷的其他收入。公元1004年辽与北宋澶渊之盟,一方面安稳了辽国南疆的边患,另一方面北宋每年的岁币亦赞助了辽朝的中央财务。

  当然,辽国的首要收入依然是幽云十六州等农耕区域的赋税。辽国作为游牧帝国,其财务来历却彻底悬殊从前的游牧政权。财务系统的不同也导致了辽国的控制形式与之前的草原游牧政权天壤之别。契丹兴起之前,北魏和唐朝都曾一起控制过草原和华夏,但选用的都是二元形式别离针对两块地域。辽国则在一元二元之间,匠心独运的树立起一套两院准则。

image.png

  辽国的两院准则不同于二元帝国控制形式,他不是经过简略的建立都护府或军镇来进行皇帝遥控控制的,而是从中央到地方建立南北两院,别离根据儒家文化和草原形式办理汉人和契丹人。两院形式不同于后来蒙元朝廷所建立的民族等阶准则,而是一种相对相等却又有针对性的管理形式。两院准则促进辽朝君主尽管名义上是汉人的皇帝和契丹人的可汗,但并不能凌驾在南北院准则之下,而是有必要依托这种准则化的组织。这种将个人品德才能危险降到最低的准则极大的安定了辽朝政局。

  原本依照草原游牧政权的大位承继逻辑,有实力的成年宗亲都是潜在承继人,但最佳的挑选往往是兄终弟及。但是当上代大汗的弟弟实力缺乏,或许大汗儿子威望颇高的时分,少不得一番龙争虎斗。草原政权的周期性动乱严峻的损耗了游牧帝国的寿数,而辽朝的南北两院准则和富余的财务来历抹平了这一危险。

image.png

  北魏孝文帝变革之后,逐渐走向了全面汉化的进程。但如此剧烈的民俗变化也引发了保守实力的不满而终究导致六镇起义。六镇起义之后尽管鲜卑终究仍是融入了汉人族群之中,但北魏政权早已不复存在。因为幽云十六州并未占有辽朝压倒性比重,而辽朝后期也不肯南征年年交纳岁币且开互易商货蚌的宋朝,故而也没有走上全面汉化的路途。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