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二《束姓来历》:
从《晋书·束皙传》记载考证,束姓是西汉高士汉疏广是后嗣。王莽末年,疏广的曾孙孟达,对王莽篡政不满,莽“立新”后,孟达避难逃至东海沙鹿山,改姓束,自此呈现了束姓。望族居南阳郡(今河南南阳县)。束名字人还有:宋代有枢密都承旨束嘉,元代有画家束宗庚,明代有清官万载县令束清。
附三《汤饼赋》:
晋代束皙的文章《汤饼赋》曰:“玄冬猛寒,清晨之会,涕冻鼻中,霜凝口外。充虚解战,汤饼为最。弱似春绵,白若秋练。气勃郁以扬布,香气散而远遍。行人失涎于劣势,童仆空瞧而斜眄。擎器者舐唇,立仆人干咽”。
汤饼,现在叫面条。汉刘用《释名》说:“饼,并也,溲面使兼并也。蒸制者日“蒸饼”,煮制者日“汤饼”或“煮饼”,炸制者日“油饼”,还有一种从西城引入的烤制饼,称胡饼。至晋时,汤饼已有成细条状的了。束皙之《讲赋》中描绘下汤饼的情形:“所以火盛汤涌,猛气蒸作,振衣振裳。握〔溺字换成提手边〕拊搏,面弥高于指端,手索遇而交织,纷繁驳驳,星分雹落。”束皙称汤饼“弱如春绵,白若秋练”。后庚阐《恶饼赋》有“天孙骇叹于曳绪,束子赋弱于春绵”之句,傅玄《七谟》有“乃有三牲之和羹,蕤宾之时面。忽游水而长引,进飞羽之薄衍,细如蜀茧之绪,靡如鲁缟之线”之说细如蜀茧之绪,靡如曾缟之线,真实现已很细了。
经过
西晋初年,河南省汲县产生了一件大事,一个叫禁绝(音读“否标”)的盗墓贼,偷偷地掘开一座古墓。墓穴被翻开后,因为墓中乌黑,不方便寻觅随葬品,他满地一划拉,摸得一把竹片。点着竹片用来照取宝藏,并没像他所等待地那样发现金银财宝,呈现在眼前的是成片成捆的竹片,禁绝大失人望,因为对他来说这些东西毫无用处。他在绝望之余,十分不甘心,所以,将竹片翻个底朝天,把一些值钱的物品拿了,顺手将竹片扔了。
乡民们看到被翻开的古墓和散落的竹片,便奉告官府。来了几个官员,看到竹片巨细相同,上面有字,笔迹规整,数量巨大。所以把竹片收拾到一同,装了几车运走。谁知这几车竹片,揭开了我国历史上惊世骇俗、惊天动地一件大事。这便是《汲冢书》《竹书编年》。
这批竹简由汲县运到京师洛阳,晋武帝射中书监荀勗、中书令和峤担任收拾。竹简长度为古尺二尺四寸,以墨书写(或作漆书,亦即墨书),每简40字。对竹简文字其时说法不同,一说为“小篆”,一说为“科斗文字”,一说为“古文”,应是一种较为标准的战国文字。收拾作业首先是排比竹简的次序,其次是用其时的文字写出释文,最终是撰著概要。经过对竹简的研讨,人们发现,本来盗墓贼挖开的墓是战国时代魏王冢,带字的竹片竟是前所不知道的典籍,因它是汲郡人禁绝在盗墓冢时发现,故这批竹简被称为汲冢书。《竹书编年》是《汲冢书》中价值最大的史料。
西晋一流的学者们收拾了汲冢书,其间竟然就发现了魏国的史书,这部再现于世的宝贵史书被称为《竹书编年》。起名《竹书编年》当然也有它自己的道理。本来古时无纸,著书立说,破竹刮平为简。字写在竹简上。多简编为一书,所以叫竹书。编年是将史事按年编次,成为史书一种体裁。此所谓“竹书编年”便是标明它是一部史书。
尽管我们共同承认,汲冢书是因为盗墓被发现,可是关于汲冢书出土时刻史学界一向有争议。一种说法是咸宁五年(279),这一说法以《晋书·武帝纪》为代表,《汗简·略叙》、张怀《书断》也持此说。
另一种说法是太康元年(280),最早有这一说法的是其时的大学者杜预的《春秋经传集解后序》,孔颖达疏引王隐《晋书》也附和这种观念。《北堂书钞》卷101引王隐《晋书》、今本《晋书·卫恒传》《晋书·律历志》以及《隋书·经籍志》也都是这种观念。
还有一种说法是太康二年(281),掌管收拾汲冢书的荀勖在为另一本汲冢出的书《穆皇帝传》写的《序》中宣布过这种观念,《晋书·束皙传》《和平御览》也都对这种观念表示支持。别的,太康十年汲令范阳卢无忌立石的《齐大公吕望碑》也是这样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