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关在古代到底有多重要?为什么雁门关能扬名千古?

2021-01-22 02:12:59 作者: 雁门关在古代

  听过评书《杨家将》的人都知道,杨家将为了协助大宋朝抵挡契丹侵略而镇守边关。这些所谓的边关之中,雁门关无疑是其间比较知名的关口。杨家将和雁门关的联系的确非常亲近。杨业作为北汉大将降宋之后,镇守代州,曾经在和平兴国五年(980年),出雁门抵挡契丹侵略,将辽军杀得灰头土脸,契丹人称杨业为杨无敌。北宋大举北伐契丹,杨业作为西路军副将,兵出雁门关,连克云州、应州、朔州等地。惋惜东路军战胜,杨业只好抛弃克复的州郡南撤,终究战死在雁门关邻近的陈家谷口。下面小编就为咱们带来具体的介绍,一同来看看吧!

image.png

  现在咱们所说的雁门关,坐落山西省代县北部恒山山脉的勾注山上。雁门关得名于雁门山,雁门山的姓名在《山海经》中常常呈现,所谓“雁门山,雁出其间,在高柳北。”也便是现在山西省阳高县以北,这和现在的代县离得很远。

  战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使赵国成为全国强国。赵武灵王率军大破林胡和匈奴,北至大漠,西至河套,扩张地盘千里,设了雁门、云中和九原三个郡,雁门郡的命名源于雁门山。秦灭赵国后,赵王之弟撤退到代地坚持抗秦。秦军打遍全国无敌手,赵军战胜,秦军在高柳俘虏了代王。秦始皇在这儿设置了代郡,治所就在高柳,雁门郡与雁门山就不是一回事了。

image.png

  不管战国仍是秦汉,雁门郡都是边郡,北方便是华夏王朝最强壮的敌人——匈奴。赵国名将李牧就“常居代、雁门”,抗击匈奴,西汉的飞将军李广也曾做过雁门郡太守,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也把雁门郡当成北进的桥头堡。秦汉时雁门郡的郡治在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到了东汉末年,由于北方边境凄凉,雁门郡的治所南移放在了广武,便是今日的代县邻近。

  西晋八王之乱,然后是五胡南下,大将刘琨为了撮合鲜卑拓跋部,把勾注山北面的地盘送给后来树立的北魏的拓跋部。北魏孝文帝元宏竭力汉化,伪装南征,把文武百官连哄带骗拉到了洛阳,然后说朕要迁都洛阳。不过,留守旧都平城(山西大同)的太子元恂对立父亲的汉化方针,切断勾注山南北交通,筑关派兵镇守。这应该是雁门关的最早来源,雁门关这个姓名在此刻第一次呈现在史书上。北魏明元帝元恪观察代北,“幸代,至雁门关,望祀恒岳”。由于年代长远,人们现已不清楚本来的雁门山在哪了,就想当然地以为雁门关邻近就应该是雁门山,勾注山稀里糊涂就成了雁门山。

  山西省南北细长,山西北部有大同盆地和忻州盆地,两盆地中心被恒山山脉离隔,现在所说的雁门山(勾注山)是恒山山脉的西段。恒山山脉东接太行,西连吕梁,地形非常险恶,但在雁门关邻近高度下降,能够通行,是天然关卡。这样的地舆条件使得雁门关的战略方位非常要害,古人称雁门关“外壮大同之藩卫,内固太原之锁钥,根抵三关,咽喉全晋”。

  北宋树立后就已失去了华夏的战略屏障——幽云十六州,雁门关就成了北宋防护强敌契丹的第一道防地,宋人把雁门关、偏头关、宁武关合称为三关,评书里常常说到的三关总帅,指的应该便是这三关。三关到了明朝成为外三关,由于明长城在河北和山西北部呈现了复线,也便是内长城和外长城两道线。雁门关是内长城的一部分,相对于京师邻近的居庸关、倒马关、紫荆关这内三关,雁门关、偏头关和宁武关称为外三关,防卫外长城的大同能够称为明朝防备北元(蒙古各部)南下的“头道边”,防卫雁门关三关的太原能够称之为“二道边”。

image.png

  雁门关与勾注山唇齿相连,事实上这儿不仅仅是自然地舆分界线,也是文明分界线。山南山北不光气候不同,人们的生活习惯也不相同。明宪宗时的兵部尚书王越赋诗云,“雁门关外野人家,不养桑蚕不种麻。百里并无梨枣树,三春哪得桃杏花?六月雨过山头雪,暴风遍地起黄沙。说与江南人不信,早穿皮袄午穿纱。”现在的雁门关已不是什么边关了,但地形仍然险恶,望之肃然。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