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起持国用兵的基本思想:内修文德、外治武备

2020-12-15 12:42:04 作者: 吴起持国用兵

  “内修文德、外治武备”是吴起持国用兵的底子思维,下面趣前史小编就为咱们带来详细的介绍,一同来看看吧!

  《图国》记吴起初见魏文侯即从前史经验的视点提出了明主应该以“内修文德、外治武备”为持国用兵的底子指导政策,这一政策贯穿于吴起的政治、法则和军事的悉数思维中,具有明显的特色。

  “内修文德”的治国观

  德在吴起的思维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他屡次在谈到前史教训时说到修德关于国家的生死存亡的重要性:“昔承桑氏之君,修德废武,以灭其国。有扈氏之君,恃众好勇,以丧其社稷。明主鉴兹,必内修文德,外治武备。”(《图国》)

image.png

  《史记》本列传吴起与武侯对话:“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蟊,德义不修,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这些话表明晰他崇尚德政的治国思维。

  那么,什么是德呢?详细而言,他讲的德可分为四:道、义、礼、仁。“圣人绥之以道,理之以义,动之以礼,抚之以仁。此四德也,修之则兴,废之则衰,故成汤讨桀而夏民高兴,周武伐纣而殷人不非。举顺天人,故能然矣。”这四德的详细意义和效果是什么呢?他认为:“道者反本复始,义者所以行事建功。……”(《图国》)

  德的意义首在爱民。吴起指出了治国的底子原则在亲民、爱民:“昔之图国家者,必先教大众而亲万民。”基于此,他把“民和”放到了打败敌人的底子条件的重要性上。他认为:“有道之主将用其民,先和而造大事”;“有四不好:不好于国,不能够出军;不好于军,不能够出阵;不好于阵,不能够进战;不好于战,不能够决胜。”

  和既然如此重要,那怎样才干做到和呢?这便是前面讲到的四德,尤其是“抚之以仁”,即要对大众万民施以仁慈。“民知君之爱其命,惜其死,若此之至,而与之临战,则士以尽死为荣,退生为辱矣。”(《图国》)

  德的另一意义在于教民。他认为治国必要“先教大众而亲万民”。教什么呢?教礼和义。在他的四德之中就有“理之以义,动之以礼”的要求。他又认为:“凡制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夫人有耻,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矣。”“古之明王,必谨君臣之礼,饰上下之仪,安集吏民顺俗而教,简募良材,以备不虞。”(《图国》)

  在吴起治内政的思维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思维即崇尚贤、功者,能够说这也是其内修文德思维的一部分。在答复武侯问何为“阵必定,守必固,战必胜之道”时,他对曰:“君能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处下,则阵已定矣。民安其田宅,亲其有司,则守已固矣。大众皆是吾君而非邦邻,则战已胜矣。”(《图国》)

image.png

  义战、慎战的战役观

  吴起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他在魏国任西河守时曾树立一支强壮的戎行--魏武卒,使秦兵不敢东向。这说明他在“外治武备”方面也很有才干。但他却知兵而不好战。前文已讲到,德在吴起思维中占中心的位置。从此动身,他建议义战和慎战,对立穷兵黩武、“恃众好勇”。

  吴起提出要区别战役原因、性质并用不同的方法别离对待:“凡兵之所起者有五:一曰争名,二曰争利,三曰积恶,四曰内争,五曰因饥。其名义有五:一曰义兵,二曰强兵,三曰刚兵,四曰暴兵,五曰逆兵。禁暴救乱曰义,恃众以伐曰强,因怒兴师曰刚,弃礼贪利曰暴,国乱人疲、发难动众曰逆。五者之服,各有其道,义必以礼衣,强必以谦服,刚必以辞服,暴必以诈服,逆必以权服。(《图国》)”

  在这里表明晰他的战役观,即只需在不得已的时分,针对那些“发难动众”、违天意、逆民意的逆兵才用强力、权势(权)去说服。他建议的是正义之伐,像“成汤讨桀而夏民高兴,周武伐纣而殷人不非”那样的“举顺天人”的战役。这种关于战役性质的观点,在其时条件下能提出来是很有见地的,对咱们今日剖析和对待各种不同的争端也有启示效果。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