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使齐回国后,发现楚怀王放跑了张仪,当即直言以谏——你让好体面的楚怀王哪受得了这个?所以屈原再也不招怀王待见。
长时间的等候化作了空想,屈原心乱如麻,他知道自己做的事是对的,但又感于坚持之难,哪怕他是史上榜首位浪漫主义诗人,在这种状况下也浪漫不起来了。因而他才找到太卜郑詹尹——很多话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啊!
或许也正是由于屈原是个浪漫主义的诗人,他的感受会比一般人愈加细腻敏锐,因而他面临抱负与实际,心中也会有更大的苦痛。专心为国,却强谏遭斥、远放汉北,“忠而被谤”,岂无哀愤?“既放”在外,找不到报效家国之门,能不痛苦得“心烦虑乱,不知所从”?
实际上,《卜居》所展现的人生道路的严峻挑选,不只屈原面临过,后世的很多志士仁人千年来都曾面临过。只不过,坚持下来的人成了英豪,流芳青史;畏缩的,要么在前史中湮灭无闻,要么就转为反面角色,成为衬托英豪光芒的那团漆黑。
所幸的是,在中华民族的前史中,不管多么艰难困苦的年代,总会呈现一些坚持抱负、回绝流俗的人物。正是有了这些光芒的典范,咱们的民族才干百折不挠、九死重生。即便在平和、茂盛的今日,这种不媚世、不屈服、不油滑、不退让的巨大精力,仍然富于鼓动和感染力气,它将引导咱们脱节卑琐、庸俗和脆弱,挺起胸、昂起头,为了自己的抱负而坚持行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