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批改法,即用一卷与同科其他试卷答题之比较,来评阅考生的试卷。此法的特点是通过比较来权衡试卷的优劣,具有鲜明的对比性。采用对比法,一是同场其他考生的答卷相互比较,实行“货比货”,这种方法使用较多。二是对照当时流行的所谓“时作”,比对模本,相比之下见出高下。
词句评阅法,即考试官对考生答卷中的词句作出评价的一种评阅方法。判断的方式主要是词句是否简明扼要,文字是否简练明了。
证据考察评阅法,即考试官对应试者答卷中论据是否充分、取舍是否适当的一种改卷方法。
经义衡量评阅法,即考试官运用儒家的“四书”、“五经”等经典意旨和孔子、孟子、朱熹等儒家、理学大师的思想来衡量答卷质量好坏,判断试卷水平高低的一种改卷方法。后两种方法,等于使用“标准答案”。
明代乡试试卷的评阅,并不评定“得分”,而是评出“等级”,依据“等级”排出“名次”,最后确定中试或淘汰试卷。
试卷的等级也不是简单地划定几个等次,而是由考试官对试卷给出“批语”。考试官对试卷的批语,字数不等,少则两个字,如“典雅”、“精结”、“明确”、“得体”等。多则数十字,如嘉靖十年顺天府乡试中考生苏志皋的答卷,同考试官教授张某批语长达54字,文云:“我朝建南北二京,实行天下形势之大,而列圣世德相承以培万年之基,实在于此。是策能言之而未又以得人心,正君心为保守之道,尤为有见意。得士如此,可以闻于矣。”这等评价,明显是考官看中考生了!
考试官的批评实际上是有“结构”的,不是想怎么写就怎么下笔。文字较长的批语,其结构一般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考试官谈自己对考题主要论点的看法,第二部分则是考宫对答卷的具体评论。
——从试卷的保密,到试卷的客观批阅,加上试卷相互间的优劣比较,明代“高考”阅卷工作是严密而公正的。应考者的实际能力与水平,很难因考试官一人的好恶而失去公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