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对明朝有“续命”之功,为何会成为“夺门之变”的牺牲品?

2021-05-10 17:57:24 作者: 于谦对明朝有

  英宗朱祁镇,被软禁在南宫已经七年之久,七年太上皇生活,没能降低他内心中的愤怒,有朝一日复辟帝位,是他每一天最盼望的事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复辟的帝王,在历史上也为数不多,因为这样的事情成功率实在太低,但是总有一些人运气就是那么好,可以心想事成,朱祁镇就是这样的人。

  明朝景泰八年,正月十六的晚上,节日刚刚结束的皇宫,还有一丝喜悦挂在在宫女和太监的嘴角,对于下人来说,这是一个令人怀念的夜晚,而对于朱祁镇来说,这天晚上却充满肃杀之意。

  这天夜晚,当一队兵士来到南宫时,朱祁镇内心的喜悦难以抑制,他知道这些人是帮助他复辟的人,朱祁镇望向来者,武清侯石亨,都督张輗、张軏, 左都御史杨善,副都御史徐有贞,以及太监曹吉祥等人都在其列。

image.png

  这些人聚集在一起,形成一股复辟的力量,他们趁着明代宗朱祁钰病重之时,“迎帝(明英宗)于南宫,御奉天门,朝百官”,随着复辟的成功,这几人成为朱祁镇的功臣,英宗给他们加官进爵,恩赏厚禄,甚至于言听计从。

  正所谓“几家欢喜几家愁”,他们开心了,自然就有人要倒霉,在这些倒霉的人当中,于谦和大学士王文首当其冲,不仅将他们二人下入大狱,没过几天,就急不可耐的将二人处死了。

  明朝的名臣于谦,曾经对明朝有“续命”之功,为何会成为“夺门之变”的牺牲品,被草草处死?

  于谦之死,笔者认为最大的原因是他具备对大明朝的忠诚。

  古代的忠臣很多,像于谦这种忠于明朝社稷的人却不多,在他的眼中,评断一件事情的标准,从来都不掺杂个人利弊得失,而是从是否利于大明朝的江山出发。

  于谦一生中,做出最大的一个决定,便是北京保卫战以及拥立景泰帝登基。

  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率领的明军在土木堡惨败,明英宗被瓦剌首领也先俘虏。大明朝遭此剧变,顿时人心不稳,京城的一些富豪、大官已经有人开始南逃。

  土木堡之变,已经从精神层面开始动摇大明朝的国本,徐有贞在此时却提出南迁国都,遭到于谦的坚决反对,于谦认为,国都迁移,大事将去,必须死守!

  适时,皇太后命郕王朱祁钰监国,于谦临危受命任兵部尚书,为了避免也先挟英宗而制明廷的奸计达成,于谦力挺郕王朱祁钰登基称帝,遥尊明英宗为太上皇,稳定人心,死守京都,寸土不让。

  也先恼羞成怒,率大军进攻明朝京师,遭到于谦率领的明朝军队顽强抵抗,最终在土城惨败,无奈退回塞外,大明朝转危为安。

  于谦在明朝危亡之际,做出的每一个决定,都是从大明朝的利弊出发,全然没有想到,他如此强硬的态度,固然使大明朝得以延续,却将主张南迁都城的徐有贞等人得罪彻底,最重要的是,在于谦得势的时候,依然没有为自己未来考虑,更没有靠得势的时机铲除对他怀恨在心的徐有贞等人。

  也先以英宗威胁明廷的计谋落空,索性将英宗抛给明廷,让明朝自己来消化这个烫手的“山芋”。已是太上皇的明英宗狼狈归来,被软禁在南宫之中,这样羞辱的日子一过便是7年,英宗最恨的人不是也先,而是立主决战,不顾他死活的于谦。

  于谦拥立郕王朱祁钰为帝,在大明朝危在旦夕之际,自然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但是英宗的回归,朱祁钰对他的软禁,英宗个人情感上对于谦的恨,都为于谦日后的死埋下伏笔。

  于谦不是不懂这些人际关系,只是他是一个忠于明朝社稷的人,他不顾个人得失,也不忠于哪一任帝王,他不屑于去谄媚求生,这是一种无惧死亡的大忠。

image.png

  当徐有贞等人带兵入南宫迎英宗复辟的时候,于谦这位兵部尚书就真的毫不知情吗?显然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他任职兵部尚书多年,耳目多少暂且不提,当时朱祁钰未亡,他手中的兵马足以阻止他们复辟。

  于谦为何不为自己的命运做最后的拼争?因为他不想看到景帝和英宗两方势力进行无益的消耗,这样的做法不利于大明江山的稳固,也正是因为于谦对明王朝的忠诚,最终将自己陷入死局。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