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说起明朝,史学界总是争议不断。276年的国祚,既有铮铮铁骨的不屈不挠,也有昏暗不堪的昏君昏臣。相比较与其他朝代,它与众不同。没有像纣王那样的暴君,也缺乏秦桧那样的佞臣。但是恰恰就是这样的"三无朝代",却延续了276年之久,直到在崇祯十七年出现压弯它的最后一根稻草来临。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当崇祯皇帝在煤山上望着烽烟四起的北京城,也许他会痛恨,为什么存活了276年的王朝到最后是一副烂摊子,殚心竭虑十七年却换来了亡国之君的称号,于地下将以何颜面来面对列祖列宗。他尽力了,在哥哥死后就被匆忙推上王座。面对着这伤痕累累的江山,他做到了一切。曾经的三呼万岁早就是昨日浮云,城门外的炮火声更像是改朝换代的悲歌,而崇祯,不禁陷入了反思:朕非亡国之君,事事皆亡国之像。
他是悲哀的,也是可怜的。但大厦将倾,岂是一人之罪。
历朝历代,都有贵族,但明朝格外多。自开国以来,明朝的社会分为三大股势力,皇族、士族、平民。规定皇族不交税,同时明朝有各个朝代厚的皇族分封制度。根据史学界推断,明朝皇族繁衍到了崇祯年间人数多达十万人。什么概念?国家在边关的驻扎士兵不过如此。也就是说,这十万人需要国家来养,且不能产生任何效益。
如果养也就罢了,给足钱就行。但是到了明朝后期,皇族占有了全国超过40%的土地,而这些土地是免税的,无可避免的导致了税收下降。明朝初期80%的土地都是有税收的,到了崇祯时期只有不到20%土地能够征税。换句话说,诺大个国家,需要用20%的土地养活100%的人,还不算各种军费开支。说皇族伸手要钱,一点不为过。
在说天灾之前,先科普一个知识,明朝末年,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小冰河时期,也就是说,那时候的土地长出的粮食会比其他时候的亩产量都少。这就为日后的灭亡埋下了祸根。作为小农经济的封建王朝,粮食是根本。有了吃的,大家都能过的安生。军队、百姓都需要吃饭。然而明朝末年,几乎年年都在为救灾忙活。
崇祯元年,北方大旱,寸草不生
崇祯三年,西北大饥荒
崇祯六年,陕西蝗灾
崇祯十三年,大疫,暴发传染病,十有八九死亡,南北大荒,尸体堆积得整条河都是
崇祯十四年,书中记载,"夏秋大疫,人偶生一赘肉隆起,数刻立死,谓之疙瘩瘟,都人患此者十四五。至春间又有呕血者,或一家数人并死。
崇祯十六年,京师发生腺鼠疫,京师人口死了4成。
几乎年年在闹灾荒。种的粮食都不够救灾的,更别说其他了。
东林党,历史上常常被提到的一个组织。说起这个组织,简而言之就是一群所谓的饱学之士,成天高谈阔论,不做实事的人。从古至今,无论在企业还是其他地方,最怕耍"嘴炮"的人。不会做实事,只会侃侃而谈,拿不出实际解决办法。东林党就是这类人。
明朝的文官集体是一个可怕的群体,特别到末年更是以东林党为首。顶撞皇帝,藐视权威。这些人代表的是江南士大夫的利益。朝廷没钱了,自然需要去各种追缴税收。作为国家最富庶的地域江南自然首当其冲。东林党的人不乐意了,凭什么收我们的税?于是集体威胁皇帝,各种狂轰滥炸。皇帝怕了,只能从百姓身上加税。但是百姓本身就穷,还要继续加,岂不是把人往绝路上逼?当李自成主动议和,要求皇帝封他为西北王,并拿出钱犒赏军队,就承诺立即北上消灭后金时,东林党强烈反对,抱着祖训怒斥皇帝,称李自成是反贼流寇,不可招纳,果断拒绝。但只会一味反对,却拿不出解决办法。最终的结果就是北京被李自成攻占。明朝正式灭亡。
更可笑的是,这群所谓的饱学之士在破城之日纷纷向李自成投降,这与他们的仁义道德大相径庭,一个国家的高官都是如此气节,这简直的可悲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