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宗这样有功绩的帝王,他为后人留有哪些安全隐患?

2021-05-11 10:48:11 作者: 明宣宗这样有

  洪熙元年(425年)五月,明仁宗过世,皇太子朱瞻基登基,即明宣宗;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宣宗过世,一共做了九年半的君王。当政期内,宣宗基本上承继了永乐、洪熙年里的清明政治局面,任用“三杨”、蹇义、夏元吉等数朝老臣,实行与民休息的国家政策,促使明初社会经济发展快速,民间进而安居。宣宗自己颇知民间疾苦,常常以在历史上重视民力、爱护百姓的汉文帝刘恒、隋文帝杨坚、唐太宗李世民等君王勉励自己,因而总结出经验:国家之强盛,取决于轻徭薄赋、百姓安定;而国家没落,必因为兴修水利、妄动兵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image.png

  可是人非圣贤,即便 如同宣宗那样相对有功绩的君王,一样也存有这一些缺欠,因为其施政的错误,及国家政策的缺欠,总還是为后人留有一些安全隐患,在其中有的乃至遗患无穷,从总体上,能够梳理为下列三方面:

  一、弃守交趾

  交趾,是今日的红河流域,自汉武帝时期起,就属于中华中原王朝,历经上千年之久。晚唐五代时,中原混乱,力不能及,因此 交趾借机自立,割据独立。

  永乐四年(1406年),交趾内战,陈朝被胡氏夺取。明成祖起先收容陈朝王子,之后又出兵把他送回,打算册封新王。可是胡氏中途残害了陈朝王子,并另外对接送的明军多有杀伤,主动叫嚣。

  成祖大怒,马上出兵征讨判逆,第二年平定交趾叛变,捉拿胡氏叛臣,并废止王国,开设交趾布政使司,到此摆脱中华四百多年的交趾重返中原板图。

  尽管再次取回交趾,可是当地人早已独立四百年之久,针对中原归属感基本上不会有,再加上明代管理本地的高官对于交趾横征暴敛,促使本地的老百姓奋发抵抗,数次举行农民起义,击败明军。而明军在交趾的驻兵消耗极大,所得却寥寥无几,确实得不偿失。成祖健在时,没人要敢明确提出自交趾撤兵的提议。

  自宣德元年(1426年)起,明军在交趾屡次被本地抵抗阵营战胜,丧师无数,国家消耗也更加巨大。宣德二年(1427年),交趾人连续战胜成山侯王通、安远侯柳升带领的明军,王通负伤,柳升牺牲。

  当年十月,宣宗在征求了诸辅臣的建议后,决心舍弃交趾,撤销驻扎官员部队,以解决这一给与大明巨大压力的烫手山芋。宣德三年(1428年),在宣宗的决策下,明代宣布舍弃交趾,撤退归国。尽管这一决策促使明代在南方的工作压力和无休止的投出去进而消除。

  可是长久来看,明代弃守交趾,却是使得当初成祖征讨胡氏、“郡县安南”,以威慑西北诸藩国的措施半途而废。明军自交趾撤兵,毫无疑问是对叛乱者的让步,也大大的危害了大明国威。此后,西南各藩属已不对大明诚惶诚恐、恭顺低伏。只是慢慢起了轻视的心,自此西南麓川、缅甸等地、甚至国内广西、土司,都已不畏服,要敢主动叫嚣大明,与宗主国兵戎相见。

  宣宗考虑不周全,为减少短期内消耗、急切舍弃“消耗极大烂摊子”的交趾,轻率撤兵,成祖千辛万苦所收复的故地再一次丧失,实在感到遗憾,这与宣宗错误的决策之是离不开的。

  二、开设内书堂

  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开设內官诸司衙门同时,也制订了“内臣不可干涉政务,翻令者斩”的谕旨,做成铁牌,悬架于宫门之侧,已警告后人子孙后代。

  自此,建文、永乐、洪熙诸朝都遵循明太祖规章制度,严苛使用宦官,并限定其权力。尽管有郑和那样的名垂千古宦官(明制,宦官诸司衙门首领称太监、副手称少监),可是在宣德之前,宦官的势力被严格限定,其干涉政务的能力和条件都不会有。

  宣德元年(1426年),宣宗在登基当初,就更改祖制,“凡奉旨收入官人,选年十岁左右者二三百人,拨内书堂读书,令大学士陈山等教授之”。每一年都选取好几百新进宫的小宦官,在大学士(之后是翰林清贵官员)的教育下,学习文化知识、儒家经典著作,历经多年的塑造,在其中优秀者会被补入宫内各职司就职。

image.png
 1/2    1 2 下一页 尾页